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養豬生涯(上)

 

黃清贊老師

    黄清贊老师(Ng Cheng Chan1939年生),霹靂太平人,祖籍福建南安埔頭溪西鄉七都。父親黄福成(Ng Hock Seng 1896-1979)與叔父黃奕宋兩兄弟在少年時,從中國南來馬來亞的太平。

    福成移居太平後,起初是當雜工,專做粗活,生活辛苦。後來轉型“踏雞”(福建話的踏雞,意為踏脚車販賣雞鴨),他與幾位福建籍貫的友人,一起踏起“大車架”(福建話的大車架,即一種輪胎比較大,輻條比較粗,尾端有個大鐵架可供載重物),尾端大鐵架處,安置一個竹編大雞籠,上面有個籠蓋,可放進雞鴨數十隻,車頭的手柄處,左右各吊著一個長形竹籠,供擺放雞鴨蛋用的。

    他們一夥數個人,一起踏起腳車到太平北部,沿路往甘榜的每家每戶,向人們收買雞鴨或蛋類,最遠到達峇眼色海,然後回到太平市,就在萬山(菜市)裡販賣給顧客們。同行裡有個外號“鴨囝德”(葉文德)的,他在萬山裡有兩個攤位供販賣雞鴨蛋類。而福成則没有攤位,只能在外面擺個位售賣。

    踏雞賺到了錢,黄福成便與一些人合資做生意。曾經合股樹膠園,結果被人舞弊“吃錢”,分文未得。也曾經合資開採錫礦,結果也是分文未得,被吃掉了錢。又合資囉哩(卡車),由他出錢購買囉哩,對方駕駛載貨賺錢,起初還分到一些錢,拿了幾次錢後,當再去時,對方語氣兇惡放刁說,買囉哩的錢已經分完給他,如果下次還再來,就會不客氣打他,結果錢也就拿不回了。後來又有人邀出錢建屋,對方出地,地在青厝區,福成出錢建屋,建好後兩人分别各住半間。屋子倒是獲得居住了十多年,後來地主賣掉屋子,他也是分文未得。也曾經借人家的商店寄賣白米,却給顧客們賒欠,最後血本无歸。福成是個忠厚的老實古意人,經常被人家欺負,錢財被人訛騙到一乾二淨,一生潦倒。

    母親李玉燕(Lee Geok Yan 1910-2007),本地出生,喜穿娘惹装,上衣是娘惹短衣,下面著“幔”(紗籠),不是正統娘惹。與其父婚後育有四子三女,清贊是最小的男兒,上有清吉、清泉、清林、清碹、清珠,三兄二姊,下有一個妹妹清葉。二次大戰前,母親在太平跑馬埔(Lawan Kuda Lama. 今名Batu 2 ½ Jalan Simpang)非法地佔了一塊約半依格的土地,建了一座簡單的房屋,帶領他們一家大小在此居住,另築一間寮房飼養了猪、雞、鴨(番鴨、土鴨)、火雞等。附近空地栽種許多樹薯(木薯)、番薯、葱茅(香茅)、蕹菜、香蕉樹等。這裡原為紅毛人開採錫礦後,留下的非法地,人們紛紛在此非法霸地建立家園。

    養豬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母親先向實兆遠購買豬囝,先餵食粗麥片等雜糧,待長大到約20斤(約12公斤)左右,則向新板一間雜貨店陳頭家(俗名花矸。福建音)賒賬購買豬飼料,由他先提供飼料,待猪養大後賣掉時,才扣錢還他。

陳頭家每次都讓工人(名叫陳顯護)以大腳車載來“椰粕”(椰肉絲榨油後,遺下的椰絲粕曬乾來賣給人家養牲畜)、“薯頭”(樹薯刨絲取出薯粉後,遺下的薯粕曬乾賣給人家飼養牲畜),經過飼養,當豬長大到約兩百多斤就售卖。這時候,陳老板找人來買猪,以大秤抬起稱重量,然後以細藤打扁作筆,蘸上紅的色水在猪的頸項背部,以碼子(蘇州碼子)書寫其重量。按斤計算,陳老板扣除了飼料錢後,餘款歸他們獲得。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2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