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檳城的七夕節風俗

七月初七七夕節,在馬來西亞本土以廣府、福建與潮州三大籍貫有過此節的風俗,如今這些風俗逐年式微,今年特地赴檳城,在友人陳蔚漢的陪同下前往福建的城隍廟與廣府的東安會館。

福建派的七夕節主要是祭祀“七娘媽”,並為滿十六歲的孩童舉行“出姐母宮”習俗,這些風俗在福建閩南及台灣依然盛行不衰,而馬來西亞卻面對瀕臨消失的嚴重狀態。來到城隍廟,廟內外人山人海,善信們蜂擁而至,廟外有一攤小販售賣鮮花,紙糊花(七色)、糖粿(當地叫做:肚臍圓)、油飯(糯米飯)、紅龜、發粿、拂喇(水粉)、爽身粉、花露水、海棠粉(金錢粉)等香燭祭祀供品。善信們或購買了入內膜拜。

七娘媽配祀在廟內右側,七尊木雕神像顯得古樸。供桌上滿是供品,供品中的紅龜、發粿、壽桃、米糕、湯圓、蜜餞(紅棗、龍眼亁粒、冰糖)水果等屬於一般的供品。比較特別的是糖粿(肚臍圓),它屬於湯圓的一種,以糯米搓成粒狀,中間按一個凹洞,煮熟後加入黑糖煮成的湯汁,撒些花生碎即成,民間傳說它可裝織女的眼淚,蓋因七夕節一年見一次面,織女會痛哭不已。油飯,糯米煮熟,佐料為花生、三層肉塊、蔥花及油蔥等。油飯通常會配上麻油雞來祭祀,廟前小販沒售賣麻油雞,倒是有些善信自己煮了來拜。七色花(通常是七種不同的花,不計顏色)或七色紙花,這些花是供奉給七娘媽戴的。水粉等化妝品供奉了拿回家塗抹,可招集好人緣,一般上祭祀了的這些化妝品及花(包括鮮花紙花),可向神龕處負責人要求對換之前人們供奉的這些東西,花換花,水粉換水粉,海棠粉換海棠粉,花露水換花露水等等。人們都相信換了拿回家塗抹,會招來好人緣或好姻緣。其實除了這些,也可以求懷孕生子或嬰孩好生養,健康長大。


到了傍晚時分,來到東安會館觀看拜七姐習俗,每年七夕節,該館婦女組都主辦傳統的拜七姐們在館前擺設香案,陸續將供品擺上桌頂,如壽桃、水果、鮮花、胭脂水粉、香水等化妝品、女紅針線用品、髮簪、梳子、項鍊、手鐲、鏡子、錢包、喜餅、紅雞蛋、茶酒等供品。最主要的是花水(供沐浴)、稻秧、七色(七種)豆、七種水果、七色(七種)花,七雙精美古代小鞋及“七姐盆”。


七姐盆是婦女組成員親手製作,精巧的七姐盆,其上貼滿七份女性供品如:剪刀、項鍊、衣服,梳子、鞋子、鏡子、簪花、布版、口紅、針線、尺等,是供給七姐的七仙女姊妹使用的供品。而稻秧也是她們栽種長成,是供給牛郎的農作物,顯現出舊時代農業社會的“男耕女織”。另外有一小盤紅絲線,供未婚者繫在手腕上,可求姻緣。儀式開始先由會長帶領全體理事婦女組成員及會員們,一起膜拜七姐,只見會長以廣府話做出祝禱及祈求,最後以福建話喊了“興、旺、發啊”。過後大家品嚐另外訂購的食物,尚有幸運抽獎等等,最後焚化紙錢七姐盆等紙供品。


傳統福建派有為滿十六歲的孩童舉行“出姐母宮”習俗,當今的閩南及台灣依然盛行,而這裡卻式微罕見。傳統廣府派有演戲唱曲、請道士念經乞巧等風俗,這裡卻式微難見到了。綜觀檳城的七夕節,兩派主要是祭祀七娘媽(七姐)及祈求姻緣。顯見七夕節在檳城逐漸轉型,凸顯出求姻緣的習俗。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8月2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