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據時代,檳城州政廳發出 的通行證,寫著“支那人” |
最近有一華人團體,呼籲各界放棄“Cina/China”(華人)這個名稱,改為“Tionghua”(中華、華人),根據該團體的說法“Cina”含有強烈貶義,不適合用於當代,印尼官方在當地華社爭取下,早已改用“Tionghua”。該團體甚至推介白皮書草案,為華社爭取14項訴求,包括改用“Tionghua”。
這個事端的肇始,是昔年日本強大時,侵略中國及東南亞之際,給中國與海外華人安的一個貶義名稱“支那”。
日語的中國叫做“Chugoku”,日文寫作“中国”,與簡體中文的中國一致。既然日語日文都有中國的讀音及文字,為何又改用“支那”呢?可見是故意且鄙視中國。
數千年以來,外國稱呼中國皆叫“Cina”。古時候沒“中國”這個國名,都是以當時執政的朝代如“秦”、“漢”、“唐”、“宋”等作為國號。歷朝歷代從來不曾有過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才有了“中國”的稱號。根據專家們的考究,三千年前的文獻,就出現了“中國”這個國號,不過它只是一個地域觀念,不曾作為國名使用。在千餘年前的佛經中文翻譯裡,曾經出現“支那”,那是指昔時中原皇朝政權管轄範圍的國家,地理位置相當於當今的中國國家的地域。
佛經翻譯作“支那”,而不翻譯作“中國”,是有其因素。蓋因當時還沒“中國”這個國號。其次,這些佛經翻譯工作是在唐朝,而佛經裡的“支那”,卻不是指當年的唐朝,所以翻譯作“大唐”,就顯得文不對題,在沒辦法之下,只好採取音譯的“支那”。
日本在上世紀侵略中國及東南亞時,他們不用日文的“中国”,改用音譯的“支那”,就是故意貶低羞辱中國人與華人。不僅中國大陸,港澳台三區當地的中國人(漢族)都被稱為“支那”。郭正亮在“郭正亮頻道”裡說,日本佔領台灣時,將人民分為“內地人”(日本人)、“支那人”(台灣漢族)、番人(台灣原住民)。不過網上資料有說,日本人也將台灣的漢族(閩南人及客家人)稱為“本島人”。
我們海外東南亞各地華人也不能倖免,日據佔領東南亞時代,所有華人均被叫做“支那人”,從日據時代留下來的證件可見一斑。那時候的證件有些以英文書寫,一些是寫上籍貫如福建、客家、廣府、潮州人等等,這些可能是華人職員寫的。
就是“支那”的羞辱性強,戰後有人呼籲政府不用Cina,一律改為Tionghua。1948年11月17日《南洋商報》報導太平華僑歡迎中國駐怡保馬領事之各民族聯歡茶會,會上怡保僑領劉發榮以巫語發言,促請馬來人對中國人之稱呼,須以“中華”人,勿再用“支那”人之詞云云。
曾經見過台獨、港獨分子,大聲叫囂罵中國人“支那”。其實他們也是在罵自己,因為日據時代,幾乎每一個中國港澳台人或海外華人,都被日本人叫做支那人。包括他們的祖先也被日本人這般羞辱,如今他們以此羞辱中國人,其實是在羞辱自己。
總而言之,採用Cina稱呼華人沒問題,採用中文的“支那”就有問題。對於上述華團要求政府不用Cina,覺得沒此必要,因為Cina並不含貶義,貶義的是“支那”。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年11月7日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