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儒家緣人性以為禮——廖文輝副教授

         永球兄的文章在我大学本科毕业归国后,常常在《南洋商报》的星期刊拜读,当时他以李桃李为名,发表华人文化习俗相关的文章。从他文章字里行间一直以为他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见面后方才知道原来是与我年龄相仿的同辈。及后得知他仅有初中学历,可谓自学成才,更加令我肃然起敬。他离开校园后,曾从事多种在今人眼中低下幸苦的行业,如建筑工友和小贩。但他却凭着一颗对华人习俗关切热爱的心,在没有多少回酬的情况下,不离不弃地坚持,不懈努力,进行大量的田野工作,采集各类的民间文献,数十年来写出大量的文章,为华人文化研究贡献了绝大的力量。这股毅力和坚持,常让我这位栖身大专院校尸位素餐的科研人员汗颜不已。这或许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马来西亚的最佳示范。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有很多生活的体验和实践,不同于一般象牙塔的研究人员之所得,可谓是王阳明“九死一生”得来的学问。

        当然,有者认为永球兄的成果不登大雅之堂,这恐怕有失偏颇。我则极为欣赏他的努力和成果,认为他是华人研究不可忽视部分,将之写入我的华人研究相关的著述中。2016年,我举办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讨会以来,至今已进入第四届,每一届他都会成为我的座上宾,他也从不推辞,并准时交出质量很好的文章。

         至今他已经有六种的著述,为华人文化和民间历史文献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这些成果虽然有部分不无讨论商榷之处,他认为拜天公习俗近年有趋向式微之势,或许这还需要有更多调查来支撑他的看法。在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的年代,民间信仰理应会逐渐式微,但情况恰好相反,据最新有关柔佛民间信仰的调查显示,神庙的数量却不断在增长。

        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汇,也从不套用深涩的理论,永远是那么朴实无华地依据他田野所得如实的书写,同时依据思考所得,如实表述。如今,永球兄将其多年来有关马来西亚华人祭拜天公礼俗相关文章结集成册,共得33篇,提名为《正月初九天公生:马来西亚拜天公礼俗》,正式出版。本书从定义、来源、传说、祭品、仪式、习俗、意义和各地祭拜特色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叙述整理和探讨,可谓巨细靡遗,是目前这方面研究的最完整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内容排序叫较为杂乱无章,应当加以上述的分类,以方便读者在阅读时能较快掌握清晰的全貌。

        永球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天公诞研究,有两个切入视角很值得当今想要了解华人文化者注意,他多次采用“华夏”,而不是“中华”,“华夏”是最早“中华”的称谓,可见其对远古华夏的文化的敬仰。其次,他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理解拜天公的礼俗,他说:“我们的诞(生育)、冠(冠笄,成年礼)、婚、寿、丧,均从人的立场而设立礼仪,与宗教无关系。”儒家的制礼作乐本就是缘人性以为礼,仪式是不过是种表现的形式,是礼之节文。 礼者,“理也,履也”,理是体,履是用,就是行动,就要通过仪式来表现。

他也是华人礼俗的捍卫者,任何诋毁或误解华人礼俗者,他都会给予辩驳和斥责。新著出版在即,嘱咐撰序,同为文教工作者,对永球能有此体认和捍卫之勇气,深感敬佩,故此草此短文以为祝贺。

 

廖文辉(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2023516日于加影简居陋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