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牽人車的故事

程霜雪在剪掉滿清辮子
前拍照留念

 

人力車是我國早期的交通工具,曾經訪問過太平島程德才老先生,講述其父親做這行生意的經過,多年前記錄下的手稿,如今整理成文與大家分享。

其父程霜雪(?-1954),祖籍福建南安十二都,二戰前在太平做“人車”(黃包車、人力車)生意,也就是專製造人車,讓“人車伯”(人力車夫)租下,在街上載客賺錢。人車伯一天大約會賺取34角錢,但他們多數嗜食鴉片,通常一日抽兩三次鴉片,一次12分錢,扣去飲食其他開銷,所剩無幾,經常沒錢交人車的租金,有時候這些人車伯就把人車拋棄在路邊,人也消失不見了。其父往往得到外去把車尋找回來。最後做到生意都虧本倒閉。

人車全是自製的,輪子鐵製,套在車軸上。由於馬路是石頭鋪設成,上面再鋪上一層細沙,或是泥土路,崎嶇不平,車子在上面走動,顛簸震動很大,輪子經不起抖動會脫離車軸,必須以鐵鎚把輪子捶打進去,所以,人車伯牽走了一段路,就停下捶打輪子。程德才說那時候的人有點笨,其實只要在車軸尾端處加個橫輻,就能阻止輪胎脫離車軸。

一般的人車伯吸食鴉片都骨瘦如柴,倘若乘客是個胖子,若是他坐上去又躺在椅背上,可能失去重心導致車子從後翻倒。後來人車改為踩踏的“三輪車”,不再牽動,人車就消失了。

另外,程德才也講述昔年太平的馬車。馬車分兩種,一是“馬車”,車廂內兩排座位,一在前,一在後,乘客坐上去,面對面相望。馬奴(馬車夫)在外駕車,其椅子高高在上。一為“峇義”,車廂內僅有一排座位,面向前,馬奴在外駕車,其椅子較低。昔年的馬車分為單馬或雙馬。主人座位下有個“踏板”,腳踏下去外面的鈴就會饗,饗一聲表示停車,兩聲則開車。太平有位有錢人家叫做“葉阿目(記音)”,德才曾經“隆幫”他的馬車到新港去走走看看。

程霜雪逝世於19541225日,歸葬太平福建公塚。遺下妻子陳秀賀,兒子德龍、德才。陳秀賀是福建籍的本地娘惹,是一名“先生嫲”,專治兒童奇難雜症,通常採取“放根”療法。怡保一位錫礦富豪,經常帶孩子來給她治病。

程德才受英文教育,畢業後“食政府頭路”(當公務員),月薪340元,其一位親戚叫他別做了,出來做生意。於是他就做生意,最後在太平保谷亞三開一間“樹奶店”(橡膠店),買賣橡膠。

福建話把“人力車”與“三輪車”,都叫做“人車”,分別在動詞,“牽人車”指拉動的人力車,“踏人車”則為以雙腳踏動的三輪車。

 

專訪:程德才,太平保谷亞三,1991118日(當年他80歲);第二次專訪他於199622日(當年他85歲),媒介語:福建話。其去世日期不詳。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8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