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贈送一本給我,在封底內頁處看到“慈濟道侶檀施會”,第一個印象這應該是一個道教組織,於是上網查看,發現原來屬於台灣佛教慈濟的一個組織,宗旨是印行佛教典籍等。
道侶一詞,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現,錢起《夕遊覆斧山道士觀因登玄元廟》排律詩:“冥搜過物表,洞府次溪傍。已入瀛洲遠,誰言仙路長。孤煙出深竹,道侶正焚香。鳴磬愛山靜,步虛宜夜涼。仍同象帝廟,更上紫霞岡。霽月懸琪樹,明星映碧堂。傾思丹竈術,願採玉芝芳,儻把浮丘袂,乘雲別舊鄉。”整首排律詩描述的均為道教仙境與修煉的場景,充斥著道教術語,詩裡的道侶,很明顯就是指道士。道者,道教也;侶者,同伴、伴侶。
清·顧祿撰《清嘉錄》:“(正月)九日為玉皇誕辰,元妙觀道侶設道場於彌羅寶閣,名曰齋天,酬願者駢集,或有赴穹窿上真觀燒香者。……案:《崑新合志》:‘初九為天誕,清真觀道侶架閣於庭,設醮祀玉帝,俗名齋天,觀者如堵’。”書中的道侶即指“道士們”。
道教採用“道侶”指道士(們),佛教則有“僧侶”,即和尚(們)。字典上極難找到道侶,僧侶較常見。《辭海》僧侶條目:“原指佛教的和尚,與僧徒、僧眾等。後來用來泛稱各種宗教中終身不結婚的男性宗教職業者,但有時也泛指所有宗教中允許結婚的男性宗教職業人員。”《實用佛學辭典》僧侶條目:“猶言僧徒。侶者,徒也、伴也。”僧侶本是佛教詞彙即指和尚,後來也用在天主教出家的神父或印度教宗教師身上。
百度等網上對於道侶的詮釋略有不同,他們根據明·馮夢龍《風流夢·謀厝殤女》及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而作出解釋,基本意思指“一起修行、修煉的同伴,也可指一同修煉的情侶”。詳細解釋“僧道指一起修行、修煉的同伴。如今道侶多出現在修仙玄幻小說中,多指的是修道的兩人結成情侶一同修道成仙。也就是修煉界或者修仙界的情侶。但道侶不一定都是情侶。”經過時代衍變,道侶在小說中竟然成為一起修行的同伴或情侶。
從上述資料顯示,古時候的道侶僅指道士(們)。在明清小說裡,卻又指僧道一起修煉的同伴。古時候的僧侶只指和尚(們),後來也指其他宗教的宗教師。就如中國的“仙”,古代多用於道教,如天仙、地仙、女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等等。後來“金仙”用於指佛。
僧侶屬於佛教詞彙,專指佛教的和尚們。同樣的,道侶屬於道教詞彙,專指道教的道士們。其他宗教盡量不與之爭,不採用它們,避免混淆而引起誤解。
《声汇八方》(八度空间华语新闻)网上专栏,图文:李永球,2015年4月2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