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專訪一位太平的李瑞榮老先生,關於他小時候工作及做小販的經歷,今日撰寫出來以饗大家。李瑞荣先生出生於1928年,1938年初,十周歲的他不幸遭遇父親因病離世之痛,遺下其母親及兩位姊姊與一位兄長。
其父生前在太平古打律經營“志成”脚車店,逝世後由其兄掌店,生意慘淡經營,他本來是在學校求學的,誰料其母竟叫他外出去工作賺錢。其兄長大他五歲,但其母却叫身為小弟的他去外工作,於是他就輟學到賣魚萬山給一位魚販工作,工資一天“兩犮”(兩角錢)。工作是每天7點上班(老板等其他伙计更早到)到晚上八九點,必須等待從十八丁或班台的載魚囉哩抵達下貨後才能回家。他的工作是負責賣魚、洗器具、包裝東西及搗碎冰塊等等。冰塊是一大塊的,他得以木槌搗碎,十分吃力。有一次,他被反鎖在冰房內,沒人發現他,裡面氣溫低,冷得發抖,幸虧後來有人進來取東西,才讓他脫離險境。
工作是每天都做的,没有週日休假这回事。一年只休息一天,即農曆新年正月初一。除夕那天做完工後,老板就在家裡宴請他們全部伙計,食物豐富,有十多道菜餚。吃飽後,老板除了發給他當月的薪水六元外,尚给他一个紅包,裡面是兩元。他收到这些錢極為興高采烈,馬上马回家全數交給母親,母親則給回他幾角錢花用。這項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没做了。
1941年底日本南侵,馬來亞淪陷,日本手初期,他曾經上過日語學校數個月。但是日據時代是個物資匱乏,經濟萎縮的年代,人們多數都吃不飽。13周歲之際,在母親的建議下,踏起脚車賣魚。每天半夜兩三點,他就踏起腳車從太平抄鐵路旁的沙土路到十八丁,向漁夫們收購魚蝦海鮮,再踏脚車到太平售賣。當時的郊區的路是沒路燈的,月明之日尚可看見,月暗則看不清楚路況。這樣的生活維持數年直到日本投降。
當時不僅他一個“踏魚”的小販,還有數個上了年紀的踏魚販。成年人比較成熟,他是個小孩子,做生意當然比不上他們了。同行競爭的人不在話下,有一次,一個老漁販跟他說,路上其中一棵最巨大的荷蘭樹(青龍木,或叫印度紫檀。民間俗稱清明花、荷蘭樹等),經常會有一個穿白衫褲的女鬼,半夜出來“拜月”,小孩子最怕鬼,聽到這個後,的確嚇破了膽。不過為了生活,還是得繼續踏魚賺錢養家。
日本一投降,市面上就謠傳待英國回來繼續統治後,日本“紙字”(鈔票)將會作廢不能使用,於是幾乎所有販商(包括各行各業)都以日本鈔票買東西,賣出時堅持只收前殖民地的“紅毛紙”(叻幣),他也不例外。最後英政府回來,果然宣布廢除日鈔,著導致許多人一夜間巨大虧損,尤其漁村及農村鄉下地方,日鈔堆積如山毫無價值,最後讓小孩子當作玩具來玩樂。
因為父親早逝,導致小小年紀的李瑞榮沒得繼續讀書,便出來社會工作及從事小販生意,當年的一日兩角錢工資,當然是童工的價格,普通成人工資比較高的。這也影響了他以後的事業。此後在他娶妻生子後,依然是從事囉哩跟車員的工作及小販行業,曾經賣過蔬菜、魚丸、海鮮、糕餅、麵食及糕粿等小販業。
(註:李瑞榮口述於2013年,他於2014年逝世)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9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