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金仁洙為華教犧牲


 拙作《移國-太平華裔歷史人物集》裡收錄了一位人物“金仁洙”,當年撰寫其史略六百餘字:“金仁洙(1904?-1934)華文教育工作者。字一波,原籍韓國黃濟道信川人,朝鮮族。三歲時失怙恃,受中文教育,負笈福建廈門大學……1934年,其妻誕下一男兒。在這時候,仁洙積勞罹病,咳嗽得嚴重,被送到太平醫院隔離病房。學生們前往探病,被拒於門外,只允許一名較大的學生進入倒水給他飲,復囑他們早點回去,勉勵彼等把書讀好,將來貢獻與國家社會……(民國廿三年八月廿二日)逝世,年三十歲……遺下夫人李德媛與獨生子南武,旋後遺孀帶著獨子返回韓國……”資料是1988年專訪其學生梁有讓,以及調查墳墓所得。

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網上報紙查詢系統,尋獲一篇有關於他的新聞<太平振華學校金教員逝世皇家醫院,執紼甚眾皆纏黑紗以示哀悼,新婚夫人放聲哀哭一慟幾絕>(1934年8月28日,南洋商報,第9版)這些正好補充了拙作的不足之處,經過一番修訂,重新撰寫如下:

金仁洙(1904-1934)華文教育工作者。字一波,原籍韓國黃濟道信川人,朝鮮族。三歲時失怙恃,遺下大姊與他二人相依為命,九歲時,其姊適人,他便隨著親人離開家鄉到福建廈門,就學於集美小中學,繼而負笈廈門大學,民國十七年(1928)畢業,具有商學士位。隨後當地同安中學延聘為教員。十九年(1930),受到振華學校之邀聘,因而泛舟南渡來到太平。廿二年(1933)四月請假北旋香港,結婚(其學生說是回去韓國結婚)。七月偕新夫人回到太平振華。翌年四月兒子南武誕生。六月間因有事情必須與中表(表親)面商,趁學校假期遠赴香港,再到滬濱(上海),停留了三天即返回太平。長途跋涉,僕僕風塵,因而勞頓過度染上傷寒,就診於本市陳清龍西醫,服藥後有見好轉。然而仁洙覺得學校學子眾多,吵雜煩囂不是很適合養病,其性喜清靜,於是於7月25日,趁著同事們在上課之際,叫一名學生伴隨他進入太平政府醫院住宿,認為方便看護,較快康復。

學校當局另聘請老師代課,總理林英勤通情達理,深知教員薪金微薄,慨然允許仁洙患病無法工作,照舊領取薪金。詎料一進入醫院,病情愈加嚴重,直到8月22日,其夫人擬將他帶回家另找醫生診治,於是租下一房子打掃完畢,打算在下午4點半驅車赴醫院接領回去,被告知仁洙已在4點時分棄世。當她到達醫院悲痛不已,傷心欲絕,放聲哀哭,令人落淚。翌日出殯,執紼者兩百餘人,包括師生及董事同人,即總理林英勤、羅正錦、王康恩、廖疊麟、廖啟麟、黃共濟等,皆左臂纏黑紗。棺木從馬力律開始,經敏律、古打律、轉入都排律,直到廣東義塚。

仁洙痛恨日本侵略其祖國,時常諄諄告誡學生們不要做亡國奴。他教學認真,深受學生們尊敬,從不讓學生們擦黑板,說吸入粉末會得肺癆,學生們見其辛苦,願意效勞,都被他拒絕。住院期間擔心會傳染給學生,學生們前往探病,被拒於門外,只允許一名較大的學生進入倒水給他飲,復囑他們早點回去,勉勵彼等把書讀好,將來貢獻與國家社會,顯現其博愛精神的一面。他悲哀的表示,自身三歲即成孤兒,而今兒子才三個月,不幸的將失去了父親。逝後葬在廣東義山,墓碑為洋灰做成,碑文是在洋灰未亁前刻寫上去的。其學生梁有讓收藏一張全體學生與手抱兒子的師母合照,日本南侵時,聽說會殺頭的,就焚燬了。

金仁洙是異國友族同胞,為了發揚華教的遠大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年紀輕輕30歲不幸客死異鄉。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6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