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三協利的打鐵

三協利的打鐵

羅坤賢持著燒紅的花鐵,靠著電鎚打鑿子。(圖:李永球)
羅坤賢拿著完成了的鑿子,背後是燒得炙熱的火爐。(圖:李永球)
左起第1、2及5是鑿子,3、4及6是“峇”。(圖:李永球)
左起首枝是膠刀,其餘是五樂刀,最後是巴冷刀。(圖:李永球)
客家有句俗語:“做過藥材打過鐵,密該生理呣做得?”從這句俗語可瞭解到此二行業為客家人所壟斷。早期的太平擁有多間打鐵店,隨著打鐵業的蕭索,就逐漸減少,目前剩下6間,即後廊一間,都拜工業區兩間、新路口(Changkat Jering)兩間及峇都裡馬(新板附近靠近新路口)一間。除了後者為馬來同胞經營外,前5間俱屬華裔。馬來同胞專打“檳榔剪”(kacip),工業區的有製作傳統“椰刨刀”(parut)。
新路口的三協利(Sam Heap Lee)打鐵店東主羅坤賢(59歲)稱,其店約有70年歷史,昔年乃其叔公所創辦,叔公過身後,其父羅最昌從吉打過來接手,迄今已有約45年之久。
羅最昌(1920-1993)祖籍福建永定客家,即通稱的“福建客”,他原在吉打州當個打鐵工人,在其叔父棄養後來到太平接掌其生意。1993年瑞昌逝世後,兒子火清與坤賢繼承其店,數年後,火清在後廊開啟自己的打鐵店,三協利就由坤賢掌管了。
羅坤賢指出,以前他們打鐵全靠人工雙手敲敲打打,火爐的火也是靠人手拉動風箱壓縮空氣來煽火,那時候打鐵很辛苦,而且每一根鐵都得切割,再放進一枝鋼條,將鐵夾住鋼條放進火爐鍛煉,使之融為一體,做出來的成品才會堅硬難摧。現在可不一樣了,有了電風機就不需人工煽火,有了電鎚,就不需人工鎚打,幾乎全靠機械操作,也不需要鐵鋼的鍛煉融合,直接採用烏鋼來打。至於打建築場所用的鑿子(尖嘴或扁嘴),則採用花鐵,而刀器多數是採用汽車防震器的鋼條來打出。
古早時,他們打的器物包括生活中的多種鐵器,目前其兄長猶然在生產多種器物,而他則減少,僅為鐮刀(收割稻草用的)、噴鐮(鏟草)、半鏟鐮(鏟草)、鑿子、峇(英文:bar。分為撬鐵釘和開螺絲兩類)、斬柴刀、巴冷刀、五樂刀(golok)等等。五樂刀配有精美的木制刀鞘,馬來同胞最喜歡,通常帶在腰邊,入山林可砍樹木,亦可切水果或切割牛等動物。
坤賢說,以前必須融合鋼條,所以無法快及大量生產,而且一把巴冷刀售價才約5令吉,現在則可賣到十多令吉,可以說當今的生意是較以前好做了。他多數是批發給商店如五金店為主,門市較少,如今以生產鑿子為多。
打鐵必須靠火燒,店裡火爐燒的是碎片“淡芭炭”(內陸樹木燒制的火炭,迥異於沿海紅樹燒制的鹹芭炭)。淡芭炭的火勢較弱,問及為何不取火焰強大的鹹芭炭?他指出因為鹹芭炭含有鹽分,鍛煉的成品容易生鏽,所以都採用較便宜的淡芭炭。早期的淡芭炭一大牛尼袋(麻袋)才兩塊至兩塊半左右,如今起價到一飼料袋要十六七令吉。
打鐵必須經過“嚴”(福建話,音ggan。即馬來語的Sepuh。)的程序,就是淬火,或叫淬硬,即將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再浸入水裡急速冷卻,以增加硬度和強度。他說以前採用鐵鋼融合時,必須“嚴”兩次,現在用好的烏鋼只需一次就行了。
其兄長火清在後廊經營本身的打鐵店,有其兒子協助。而坤賢與妻子兩人在經營三協利,兒子們對此不感興趣,將來他倆不做了,就將生意收盤。
妻子是其賢內助,幫忙他割鐵磨鐵等工序,三協利也有買賣破銅爛鐵的執照,因此也做些買賣銅鐵物品。
坤賢辛勤勞作,燒火煉鐵,汗流浹背,完成的貨品一件件光亮奪目,刀器更是銳利無比,尤其五樂刀更是馬來同胞所喜愛採購的貨品。他最頭痛的是夜晚盜賊多,廠裡的鐵物經常被偷盜。
其工廠裡供奉著八仙之一的李鐵拐仙師,他說李仙師背著葫蘆,葫蘆發出火焰可幫助打鐵工人容易煉鐵,所以打鐵業均尊祂為行業祖師。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圖:李永球。2015.0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