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太平華裔先賢邱陞蘊的墳墓何在?

胡瑛

邱陞蘊

 






拙作《移國-太平華裔歷史人物集》裡收錄了一位人物——邱陞蘊。關於他生平,書中提到:“生卒不詳。閩塚董事、橡膠商。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三都新安社人,啟店‘新福春’於馬結律139-141號,初期從事何種生意不詳,後期發展橡膠種植業。曾任1894年都拜福建公塚董事。市內閩幫廟宇、塚亭碑記常見其‘新福春’之捐款。20世紀初葉卒於檳城,夫人胡瑛(1870-1951年),遺下四子二女,計為:衡彬、明德、衡炳、衡結、紅絨、後亞……”。我是訪問他的一位孫(明德之子)並進行田野調查,而獲得點滴資料而寫成其史。其孫說其祖父逝於檳城,不知其墳墓所在。而我在太平福建公塚尋獲其祖母(邱陞蘊夫人)之墓。

《移國》邱陞蘊一文裡,也寫出其兒子們的簡史:“次子明德在太平馬結律自創振德公司,經營汽車零件業,後轉做輪胎生意兼輪胎製造業,由人工一件件製造,戰後競爭不過現代化輪胎工廠而結束營業,哲嗣後來繼承其店,改為修理內外輪胎,迄1999年方休業。三子衡炳,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教育系畢業,為本市聖喬治教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南侵,衡炳投筆從戎,改任馬來亞聯邦義勇軍,不幸於新加坡戰場上光榮犧牲,遺體遍尋不獲,遺孀王玉池,為頭家王鼎押之次女。”

以前就在1894年福建公塚(舊塚)的碑記上,查獲邱陞蘊是董事之一,包括李邊坪、柯祖仕、黃則諒、邱如語等人。《移國》出版後,又在1909年的一份《憲霹靂報》上,找到一塊面積14依格多的土地,信託人姓名是:Lee Peh(李坪),Khoo Cheng Siew  ,Khoo Eng Yam,Khoo Seng Hun。這塊土地註明屬於閩幫(福建會館)作為埋葬已故福建鄉親的用途,但政府已經收回此地。我推測Khoo Seng Hun就是邱陞蘊,蓋因福建話的陞讀作seng,蘊讀音為unoon,但hun也音近蘊。依此憲報推論,他也是早期閩幫福建會館的產業“信託人”之一。

最近聯絡了邱氏的另一位孫(明德的另一名兒子),他說其祖父逝於何處葬於何處均不詳,沒人知道他在哪裡逝世。其父邱明德出生於1903年,祖父是在其父親很小的時候離世,祖母胡瑛(1870-1951年)在他9歲之際離開人間。邱明德於1930年(31歲)結婚,問及其祖父母的紅毛姓名,他提供給我的是Khoo Seng OonOh Eng。蘊的福建話準確讀音為oon,憲報上的hun在於聲母的“h”不正確。這是個頭痛問題,早期華人姓名的羅馬拼音,經常出現混亂現象。一個人名的拼音可能會有幾個不同的拼寫。舉些例子,太平閩幫領袖李邊坪,他的姓名羅馬拼音就有兩個:Lee Pean Peh\Li Pi;王開邦:Ong Khai Pang\Ong Khye Pang\Ong Khay Pang;柯水成:Kwa Chui Seng\Quah Chooi Seng;黃則諒:Ooi Chaik Leong\Wee Leong\Ui Ah Liong

邱陞蘊的紅毛姓名羅馬拼音為Khoo Seng Oon,可謂無疑。至於Khoo Seng Hun,我揣測也是他的另一個羅馬拼音姓名。希望以後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料與證據來證明之。邱陞蘊在太平只留下碑記和憲報裡關於他的捐緣記錄,還有擔任福建會館的公塚董事及信託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逝於哪裡?墳墓在哪裡?連其身邊最親的家人也不知道,迄今依然是個謎!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圖:邱陞蘊之孫提供,2025919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陽朔古墓與美食

陽朔古墓,造型特別

 

廣西陽朔風景聞名天下,在當地友人小明(Simon)、張世清的帶領下,乘坐摩托走街串巷,進入非常偏僻遊客稀少的地方去,品嚐當地各種美食。小明夫婦在當地經營一家“咖們”民宿與一家咖啡館“鐵嶺村76號”,售賣精品咖啡。

陽朔的喀斯特地貌與我國怡保同類型,不過特色在於此處喀斯特小山丘形狀特異,當地農民在平地廣種稻米等農作物,河流在山丘間流淌。只見平地的農田與隆起山丘融合一起,配上河流及竹筏川行其間,青山綠水,農田竹筏,景色如詩如畫,單單這些就非常吸引遊客了。喀斯特山丘不容易攀爬,為了讓人們能夠上山觀賞喀斯特地貌,當局在“如意峰”建立纜車,果然吸引眾多遊客上山觀賞奇峰異石,居高臨下俯瞰,的確是不一樣的感覺。

印象劉三姐以大自然為舞台

久聞“印象劉三姐”大名,這次特地前往觀賞。觀眾席上爆滿,舞台就在觀眾席面前的大自然漓江及喀斯特山丘,以漓江為舞台,山丘為背景,別有一番風味。當夜幕降臨時,節目便開始,遠處山丘打上燈光,耀眼奪目,江面就是舞台,演員乘坐船隻或竹筏表演,熟悉的山歌,傳統民族服裝,優柔舞姿、古老的漁農生活,牛、鸕鶿(一種會捕魚的鳥),配合燈光、火把及長布道具等等,場面浩大,目不暇給,展現了古民俗及新科技的結合。

來到廣西及貴州,當然免不了尋找墳墓。陽朔與貴陽的方言均屬西南官話,墳墓造型也同類型。即墓前豎立一塊墓碑,有些雕刻精美,有些簡單。墓背凸起,呈圓形,墓背四周邊沿的墓圈,由不規整的大雜石堆砌約兩三尺高,也有採用洋灰或規整石塊築造。這種造型墳墓在馬來西亞未曾見過,雖然我國也有大雜石堆砌的墳,但造型不一樣,可見此種造型沒被引進到我國。在市區內,有三座古墓,因為道路擴建而遷移在路邊而保留下來。

山丘、河流、農田,形成美麗的風景畫

其中一座是王子壽夫婦墓,墓碑重立於2001年,墓誌“……北宋建隆十九年公元九七八年終……”可是查看中國歷代紀元表,卻沒建隆十九年,公元九七八是北宋太平興國三年,華夏紀年與公元對不上,真的耐人尋味!另兩座是:明朝的王學朝例大夫夫婦墓,嘉靖廿三年進士(1544),2003年重立墓碑;明朝王柱夫婦墓,隆慶元年(1567)進士,墓碑重立於2001年。三墓橫排,一對石馬古樸滄桑立於墓兩旁,古墓今猶在,人事卻已非!

螺螄粉,廣西道地小食

廣西陽朔美食多,來到這裡當然不想錯過螺螄粉。螺螄粉原為廣西柳州美食,是以螺螄(當今多採用淡水螺)熬煮高湯,採用當地米粉(粗米粉),佐料為醃製酸蘿蔔、豆芽、菜豆、木耳、黃瓜、炸花生、豆皮、辣椒、花椒、肉、芫荽、蔥花等等,味道清香酸辣。張世清則請我吃“草魚”(烏草魚)與番茄、青蔥煮成的魚湯,那是在一個偏僻的小地方,靠近山丘,這家農家菜館建在湖水上,底下湖水清澈,大草魚在水裡游動,有山有水有魚,在此吃飯實在愜意。
廣西油茶

廣西油茶原為瑤族食品,但已被作為美食在市面推廣了。油茶是以茶葉、薑等食材擂打成汁,加上豬油、鹽巴煮成湯,配上炒米花、花生、芫荽、蔥花等食之。味道辣中帶苦又咸,受不了的不妨加些糖。承蒙當地友人占君宴請品嚐油茶等美食,他是少數回流到鄉下耕種稻米的年輕人,並且很成功,引起各界的關注。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109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陳長富的一生(下)

陳長富夫婦雙壙墓(李永球攝)

 

文接上篇。陳長富在遺囑裡面提到,雖然擁有園坵78百英畝,但大抵一半是負欠債務的,倘若土產行情保持著現在的價格,再持續四五年,這些債務將會還清。雖不敢奢望其為素封家(按:素封家即沒有官爵俸祿封地的富有人家。《辭海》“素封”:“無官爵封邑而同封君一樣富有。《史記·貨殖列傳》:‘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然規模亦不小。其言下之意是說本身雖然不算是富有人家,但產業也不算是小規模。

他在遺囑裡繼續訴說,經過三四十載的慘淡經營,苦心孤詣,手胼足胝,殷勤締造,無非為了汝輩(按:子女們)的將來計劃,孰意天不假年,精神有限,積勞成疾,當今52歲,染上了便血之症,或謂腸癰,現時病勢頗危,藥石無靈,但是生寄死歸,古今常理,他最恝然於懷的,是子女們尚未一一成人,對於持身涉世,缺乏經驗,這是他  最憂慮之事。

如今,他作為父親的這篇簡略經歷,可供子女們參考借鏡,須知創業維艱,當如何臨深履冰,兢兢業業,相與有成,將來父作子述,箕裘繼美,兄友弟恭,壎箎葉奏,以竟汝父未竟之志。不可聽信人言,以乖骨肉,大字小,小事大,勿起意見之衝突,宜聯同氣之團結,蓋兄弟如手足,以汝父視之,若左手之於右手。均是一體,子女們能以父母之心為心,此才是孝矣。

對於你們的母親,尤須孝順服從,怡色婉言,以慰母心,而汝母對於家庭瑣事,亦宜原情略節,置之癡聾,似毋庸以察察為明(按:察察為明,成語,意為專就小處詳察,自以為精明)。

最後,陳長富指出女兒:玉英、玉燕、細漢、玉意、玉柳,是汝兄弟的姊妹,若有遭時不遇,貧苦顛連者,汝曹須當贊助扶持,不可視為膜外,切記切記。細漢、玉意、玉柳尚未出閣,掛砂字(原註:即律師所造的英字遺囑),雖各訂壹仟元與伊,然當視彼時經濟為轉移,設使經濟裕如,應該量力增加,不可膠執壹仟元之限定,兄弟姊妹俱是汝父母所生,汝宜善體親心,至相愛護,唐山銀信,每年宜寄三四幫,交陳亞雪收(原註:亞雪是余之堂弟),以為祭祀之費,或是汝叔父長榮要返唐山,汝曹須給與一筆錢,在唐山建置祀業,因為唐山祖宗,是汝父之木本水源,叮嚀叮嚀,果能聽余所言,庶幾家門昌盛,和氣一團,汝父雖死猶生之日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願汝曹當共記而不忘,毋違是囑。最後註明:父,遺囑。證見人(按:沒署名及簽名)中華民國廿五年英1936年(按:公曆年份乃蘇州碼子字)月  日。

陳長富在直弄的住家(陳綿輝提供)

從陳長富夫婦窀穸上查到他去世於23 DAY 10 MOON 1936.如同上篇的出生日期,雖然是公曆年份,但月份及日子均為農曆。所以他去世的公曆日期是1936126日(民國廿五丙子年十月廿三日。從《南洋商報》其訃告證實逝世日期正確)。遺下夫人張含笑,子:正義、正德、啟祥、啟宗;女:玉英、玉燕、細漢、玉意、玉柳(陳長富墓碑上的名字是秀珍)。殯葬於太平福建公塚。

1936320日《南洋商報》一則廣告:太平直弄路陳長富園出佳種紅毛丹四十餘種,備有接枝紅毛丹種,惟近有不法奸商,冒用其名義售賣劣種紅毛丹秧苗,茲登報聲明,如有購買,請投函太平馬力律129號陳長富收,或親臨直弄路十一英里本園面購云云。民國廿五年一月一日。他的確是太平著名的名種紅毛丹商家。

對於公益事業,乃1931年太平福建會館建築董事碑記上的協理,捐銀一千元。熱衷於教育,曾任太平修齊學校協理,1936年太平修齊和振華學校合併委員會之委員等等。

其留下的遺囑以文言書寫,參雜一些福建話,如母姨(姨母)、母舅(舅父)、樹乳(橡膠)、果子(水果)、馬來借詞掛砂字(遺囑)等。並講述了其生平拼搏事蹟,交代兒子們同心協力,照顧家庭事業,愛護姊妹,孝順母親等等。全篇真情流露,讀之令人唏噓不已,立下遺囑後不久他就溘然長逝矣!

 

參考《陳長富遺囑》,其孫綿輝提供。圖片:陳綿輝提供。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202593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西古村落

舊縣村黎氏宗祠,掛中舉宗親牌匾

 

廣西陽朔風景旖旎,大自然景色美不勝收,來到此地除了觀賞印象劉三姐,喀斯特地貌更是引人入勝。話雖如此,我還是給傳統的民居給吸引著,而走了舊縣村、小青山村與龍潭村三個古村落。

舊縣村保存著許多古民居,青磚高牆,屋脊上翹有簡單裝飾,如卷水紋等。有一座“黎氏宗祠”,面寬三間兩進中有天井,大門處有門當與戶對。大門上黎氏宗祠匾額四個大字,門邊有副對聯。匾額旁有數個牌匾,大字鐫刻著“進士”、“文魁”、“武魁”等,其中一個進士匾文字:“刑部員外郎兼翰林院檢討提督廣西全省學院加二級紀錄七次祁貢為‘歲進士’嘉慶拾貳年歲次丁卯季冬歲貢生黎近良立”。高中者也被鄉人立起“旗桿石”,石上刻寫其名及考獲的功名以及年份。黎氏家族人才輩出,其中黎啟勳、黎行恕有立碑紀念之。

《啟勳公傳略》石碑記述,黎啟勳是清末人,中舉後擔任縣長廉潔奉公,辦高等小學供男女生入學,參與編撰陽朔縣首部縣志等等。黎行恕則是抗日將領,其碑記簡史詳述他曾任第四集軍少將參謀處長、第四十六軍中將軍長等職,指揮並參與台兒莊等戰役,抗戰勝利後,乃中國在海南島接受日軍投降的首席代表。

小青山村履祥門建於1856年

小青山村入口處有座小城閘門,古樸中顯出年代感。城門石匾額鐫刻“履祥門”,咸豐五年十二月初七日(1856114日)立。碑文敘述:“……閘門之設,原所以安內而禦外也,自甲寅夏初,賊匪倡亂,闔邑慘遭蹂躪,田無可耕之土,人無不破之家……更築城建閘,名曰履祥……視履考祥焉。並將捐助芳名勒石以誌不朽云……”原來建造城閘門,是為了防匪患。碑文的視履考祥出自《易經》履卦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意思是從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中,可預測到禍福吉凶,如行善者會招來好的回應。

小青山村的舉人牌匾與門當

小青山村面積不大,有青磚房,也有土坯房,狹窄的石板路,木板門上突出兩個戶對,造型特別的是左乾右坤兩個卦象。這裡也有進士與舉人牌匾掛在門楣上。

龍潭村(龍頭潭、龍潭古寨)房屋造型大同小異,不過一些富裕人家的建築較為華麗精美。也有進士、文魁的牌匾及旗桿石,年份如清朝道光、嘉慶等等。可見早期人才迭出。這裡姓徐的多,有座徐氏宗祠。可是門戶緊閉。在此走著之際,忽然冒出一位老先生熱情帶領參觀,接著導覽整個村落,各種建築特色典故,歷史人物瞭如指掌,滔滔不絕,倒背如流。老先生賣力導覽,當然得打賞一些給予“喝茶”潤喉一番,

龍潭村徐氏宗祠

不過他也不勉強,可謂皆大歡喜。

龍潭村道光年間旗桿石

此處建築特色是門當戶對並列,門下左右各有一個方形小門當,戶對造型多樣化,雕刻精湛。屋脊上有卷水磚雕,也有一些動物如小獅子等等,外牆石窗戶造型不一,顯出工匠的精巧技藝,房子內部多為木結構的建築。

走了三處古村落,喜見到廣西古民居的特色,對於當地民居有了皮毛的認識,果然不虛此行矣!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923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陳長富的一生(上)

 

陳長富

早期華人南來打拼,少數白手成家為富豪,一部分則是中等的富商,還有一部分從事小商小販,而大部分則為勞動階級的苦力。太平(Taiping)有位富商,是典型從中國南來白手起家的人物。關於他的生平史料極少,最近從其孫輩手中獲得一份他個人留下的遺囑,內容詳盡說出他的生平經歷。

陳長富(Tan Teong Hoo 1882-1936)太平殷商,從事農業種植業。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山仰社。生於188288日(根據其墓碑上註明的生日是25 DAY 6 MOON 1881.在遺囑則為光緒壬午年六月廿五日,對上萬年曆實為公曆188288日。關於墓碑的出生日期為英文,年份是公曆,月份與日子卻是農曆,真的耐人尋味)父陳江湖、母周絨娘,長富居長,弟長榮。

陳夫人張含笑

《陳長富遺囑》說他出生六個月後,其父親從福建家鄉南渡到暹羅的通扣(按:泰國普吉)一去多年未歸。長富九歲之際,與母親南下檳榔嶼,父親也從通扣過來與他們住在一起,過了年餘,父親前往荷屬印尼大巴冬(Padang),任洋煙公司的經理。工作穩定後寄川資給他們母子,一起過來大巴冬與父親相聚。這時候,父親不再工作,自創事業,不幸的事業失敗告終。

長富十一歲時,其弟長榮誕生。十六歲時,母親離世,得年三十有六,異國他鄉,舉目無親,令他悲痛萬分。這時候他在大巴冬任職工作。過了三年,祖母顏氏在福建家鄉患病,來函催他們回去,十九歲的四月間,他攜帶弟長榮一起歸鄉。然而祖母病愈來愈嚴重氣息奄奄,躺在床褥,斗室內狹隘低窪,滿佈塵埃,食寢在室內,局蹐如轅下駒,其弟尚年幼無知,他感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四壁蕭條,門衰祚薄。他服侍祖母四個月後,八月間祖母棄世。他便為祖父、祖母、祖伯父、祖伯母、叔父、母親共六位魂主超薦功德,鄉人親族莫不稱讚其年少懂得慎終追遠。

這次回鄉他帶來了兩百餘元,吃住及照顧祖母辦理喪事等等,花費盡空,不得已向母姨扯借盤費,十月間攜帶小弟來到檳城,本來擬定前往印尼大巴冬找父親去。不過母舅(按:舅父)周碩招他來什勿董(按:太平的十八丁。Kuala Sepetang)發展,於是他便前往什勿董,他發現這裡的鴉片比大巴冬更廉宜,想到父親習慣抽鴉片,不如也過來這裡。於是寄信到檳城榮興號轉交到大巴冬給父親。三年後,母舅將該信攜返給他。說從水客口中獲悉其父已經棄養於大巴冬,享壽四十有三。對於父親的去世,他感到極度悲傷,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他在撰寫遺囑時敘述到此事眼淚即奪眶而出。

在什勿董期間,他跟母舅工作,月薪7元。想到區區之數,不足敷用,便向母舅辭職,然而母舅再三挽留他。爰是他一邊工作,一邊兼做私己的生意,與人合股經營“閨壟”(原註:閨壟是於海邊圍作穴窟以捕魚蝦),過了數個月後,退股自營,獲利甚厚,建功立業,肇基於此。24歲時,在什勿董迎娶張含笑為妻。

28歲之際,在峇冬峇株討一塊廿英畝土地種植樹乳(按:橡膠樹),從這一點連續發展下去,最終擁有了近400英畝土地。36歲時,搬遷到太平明律(按:今大閩莎麗路)居住。43歲時在直弄路十碑半(按:太平郊區直弄一帶。Terong)種植紅毛丹、各種果子及樹膠,土地面積300多英畝,開費銀元很多,導致經濟拮据。統計乳園(按:橡膠園)、椰園與果子園約78百英畝,大抵一半負欠債務。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圖:陳綿輝,2025820


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文昌閣與達德學校的碑記

 

貴陽文昌閣

文昌閣

貴陽市有座文昌閣,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特色極為少有,即不等邊九角造型,閣高三層從上到下,分別供奉魁星、文昌帝君、武安王(關帝)。建於明朝,經過數次屢毀屢建,終於1987年修復完成。(參考該閣簡介)當今不再作為祭祀神明的場所,僅為歷史古蹟

地上、欄杆及許多石構原件依然在使用,石碑也保留下來,歷經數百年,石材斑駁磨損,顯出古色古香的年代感。我較興趣的是碑廊裡的數塊石碑,一些文字風化脫落沒上漆,閱讀起來十分困難。

根據1987年立的《文昌閣修復碑記》所載,明萬曆年間為了培養文風而建,民國以來作為駐兵之所,一度被改為囚禁進步人士的監獄,新中國成立後改作民辦小學教師宿舍,部分建築成為工廠、民宅或街道,直到1982年政府撥款修復。

文昌閣的碑廊

另外一塊石碑為道光元年(1821年),碑文嚴重風化,不過全文被重新鐫刻在一塊新石碑上。敘述簡史及戊寅年(1818年)地震導致牆垣傾圮,於是發動募捐重修。緣首兩名,即左宗連及伍玉書,各捐銀一百兩,張大學督工,住持道曾合機。

比較特別的是道光二十二壬寅年(1842年)的碑記,排在前幾名的捐銀者是:貴陽府教授陳嘉謨捐銀肆兩、貴陽府訓導徐大銘捐銀拾兩、貴筑縣訓導石鎮一捐銀拾兩、綏陽縣教諭殷熙捐銀貳兩……。下款除了年份,尚有“住持道人曾合機、徒劉教修、孫█永█、郝永受”

所謂“教授”,即明清時期的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訓導”也是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負責教育方面的事務,職能是輔佐府教授、州學正或縣教諭進行教育管理和教導學生。“教諭”為負責文廟祭祀和所屬生員教育。(維基百科)此外尚有許多擁有清朝官職的捐銀者。文昌閣原是一座道觀,有住持道人,民國初年被改為官方用途後,就不再是道觀了。

達德學校

達德學校

貴陽南明區的達德學校也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朝,原為南霽雲祠,奉祀唐代忠臣南霽雲,明代改為忠烈宮,民間俗稱黑神廟。王陽明遊覽此處時,寫下《南霽雲祠》稱頌之。清朝末年改為達德學校。目前作為達德學校舊址,供人們參觀。光緒廿七年(1901年),黃幹夫、凌秋鶚、賈一民等在此成立算學館。數年後擴展為達德書社,再到民立小學堂,成為貴州新式私立學校之始。歷年來人才輩出,諸如音樂家、數理學家、作家、教育家、教授、氣象學家等不勝枚舉。且出了許多獻身於革命事業的人士,以及新戲劇運動的推動者,民國及抗戰時期,編出的戲劇就有數十齣。(參考該校簡介)

此處建築依然保存舊貌,石構件很多是原來之物,斑駁破損,建築為木結構,風格屬於貴州特色,呈三進合院式。古樸的柱礎石底處呈四方形,中部八角形,上端為花瓣形,其上的木柱下粗上略細,頗具特色的造型。這裡佈滿各類展廳,主要是介紹達德學校歷史與現代藝術品。

達德學校舊石碑

兩塊清朝石碑,均是關於土地買賣契約。其一文字較為清晰,是道光元年所立,光緒十四年重立之物《敕封佑國忠烈榮樂大夫勝會店房契約碑記》碑文:“蓋聞別駕政婺川善歸睢陽有功則祀,將軍靈佑南國,福錫士庶,無得而稱勢必陳俎豆薦馨香,也無恆產能保祀事永久,得乎老錢行於道光元年,特買陳升、陳仕清等府巷口佃方鋪面永為奉神之業,其契約除投稅外,刊碑於廟……至光緒十三年冬月█,牌坊回祿佃房碑記皆焚……重刻契約以垂不朽……”碑文極長,記述了購買產業以養廟的經過。由忠臣廟轉型為學校,到如今成為展覽館,可謂白雲蒼狗也。

從兩座古蹟碑記中,看到歷史變遷,古代的官方職位,買賣房屋的合同等等,均是珍貴的史料。滄海桑田,古蹟保護任重道遠。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98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貴州苗族的喪禮

女家眷跟隨蘆笙舞
跳著繞棺而行

 

受邀到貴州民族大學參與學術論壇,順道遊走了貴州,西江鎮有個苗族山寨,這裡吊腳樓林立,類似東南亞的民居,一般苗族婦女穿戴傳統民族衣衫,展現了苗族的風采。漫步在古街道時,忽然見到一戶人家在辦喪事,於是走進去觀看,為探訪苗族的喪俗。

只見大廳處擺著一個空調(冷氣)棺木,上為透明板,可見到男性逝者遺體。後為黑色布幔,中間一個白色“奠”字,左右一副對聯“壽終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橫批“沉痛悼念”。棺前奠桌上擺著蘋果、香蕉、白開水(礦泉水)、香煙等祭品。桌下祭品則為一盞油燈、一碗飯、一碗菜餚、一個香爐、一個鐵鍋(供燒紙錢),旁邊放著線香及紙錢。喪府外搭棚,有人在此聚賭,麻將等賭博,現場也有瓜子花生等物供人們食用。對面有個涼亭,有人在此吹奏嗩吶哀樂。而逝者的棺材卻放在同一條街道另外一處路邊,人來人往看到它,但大家都不忌諱,棺材旁邊是一堵牆,另一端是一排商店,他們也接受棺材擺在此處。

出殯時,白旗在前領路

我進入後問了主人家,是否可以上香?獲得她的允准,我就以馬來西亞的方式上香祭拜。我取了一炷香,以打火機點燃後,行四拜禮,然後插在香爐裡。翌日早上,我再過去發現他們上香的儀式與我們有別。原來是上三炷香,先以打火機點燃紙錢,將紙錢放進鐵鍋裡燒 ,再以香在紙錢上的火來點燃,然後插進香爐裡。他們的香是青色,香腳無色,類似馬來西亞早期的喪事“西南香”。

在路邊祭祀棺材,
準備進行入殮

當天早上出殯前,延聘蘆笙舞演奏,笙分高音,中音與低音,後兩者只是單音,但合奏起來悅耳動聽。伴隨著蘆笙樂,女孝眷們穿著民族服裝及傳統銀飾品,頭插一朵白花,跟著笙隊員跳著傳統舞蹈,以逆時針方式繞棺而行,分幾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小時多。

喪府煮上一大盤的糯米與雞蛋,先祭拜逝者,然後供每個參與者食用。有位老先生以筷子取一大團糯米給我,我要求減半,開始吃時感覺無味如同嚼蠟,但慢慢細嚼後,糯米香就充盈口腔,愈吃愈香,竟然吃到完。現場也有提供花生、瓜子及李子等小食品供人們吃。一位負責人則到停放棺材處祭祀棺材,準備待會進行的入殮儀式,最後遺體入殮進棺,就敲鑼打鼓出殯。出殯時有一枝掛在竹子上的“白旗”在前引領,類似福建人的“篙錢”(長錢),並糊上三圈紅紙條。

現場訪問一些人,他們說女性頭插白花屬於喪事。一位婦女稱,逝者有女兒女婿,但沒男兒。而苗族傳統注重生男丁,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家裡有事人家來幫忙,以後別人家有事,家裡男人也得過去協助。不過在喪事上,如上述的跳舞繞棺,都是媳婦做的事。兒子及女兒是出殯時才過來參與送葬。女兒還得出錢請樂隊,一般設靈兩三或四五個晚上就出殯。這戶喪家沒兒子,參與繞棺的是侄媳等人。苗族喪禮不請僧道念經超度。

糯米與雞蛋,祭拜後供大家食用

這是一篇走馬看花的文章,談不上深入調查,除非住在此地數個月或一兩年,才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苗族喪禮有一些與漢族頗為相似。更是與馬來西亞有一些類似之處。諸如:無色青香、油燈、燒紙錢、飯菜祭品、花生瓜子、坐夜守靈聚賭等等。尤其最後兩項,與我們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風俗極為相似。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