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收瘟攝毒蜈蚣閣



 

         福建閩南地區,每當有神廟迎神賽會的遊境,眾多陣頭裡,偶會見到“蜈蚣閣”,也叫“龍閣”,而在也是閩南人聚居地的台灣及東南亞則較少見。所謂蜈蚣閣,是由許多木架組成一條長龍的裝藝閣棚,其上有紙糊的藝術品如人物花卉動物等。每個木架上有小孩坐陣,孩子做古裝人物打扮,彩妝濃艷,衣服華麗。閣棚頭尾裝飾上龍頭龍尾,由許多大漢扛著走,或有配上傳統福建鼓樂而聲勢澎湃。閣棚連接起來宛如一隻長龍,也類似一隻長長的蜈蚣,故稱。根據民間傳統的說法,蜈蚣是毒蟲之一,以毒攻毒,做出蜈蚣閣來遊境是靠它來收毒,尤其收攝地方上的瘟疫病毒,以使到合境平安無事,瘟疫消除。

         蔡尤資在蜈蚣閣講述:“閩南僑鄉與台灣嘉義東石鄉(按:居民源自福建晉江東石鎮)布袋鎮一帶,民間有一種獨特的踩街形式——“閣隊”,也叫‘蜈蚣閣’或‘龍閣’。這種‘閣隊’與一般的‘彩閣’不同,是由十幾、幾十塊木板組合而成的(視所扮人物的多少而定);每塊木板長二米,寬一米,叫‘閣棚’;閣棚與閣棚之間打活榫相接,連結成長串,能夠靈活轉動;頭、尾及銜接處各橫穿一條木棍,向兩邊伸出,以作肩扛用。閣棚用各種彩綢裝綴得五彩繽紛,典雅美觀。上面裝置各種製作精巧的坐騎(什麼坐騎視所裝扮的戲而定)。每隻坐騎上面坐上一個打扮成角色的少年,一般都裝扮民間所熟悉的,喜聞樂見的,如《封神演義》、《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或《說唐》及民間流傳的各種神話傳說人物。人物作各種造型姿態。有時還進行彈唱演奏。頭、尾兩端分別裝上一個龍頭和龍尾。踩街時,由體高差不多的小伙子扛著遊行。”

           清·南鄙遯叟傳奇,洪乾祐(世保)演作《夢棋緣》,是一本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雖然說小說的資料並非完全可靠,但發現所描述的民俗資料卻有一定的可靠性。這裡就抄錄關於蜈蚣閣的一段:“首先是一長列‘蜈蚣座’,用數十塊各長四尺寬一尺多木板,每塊木板上釘牢二個高起的座位,坐著一對因身體病弱拜城隍爺作義父獲得保祐轉健而來還願扮成古裝戲劇中人物的男女兒童,生旦淨末丑,角色齊全。木板前後兩端穿洞,活栓連接,轉彎自如;銜接處底下用橫木支承,由這些兒童的家長合扛著走;遠遠望去,極像一條大蜈蚣。這時正走到頂街頭,前面隊伍止步擋住,扛擡蜈蚣座的人久立喫不消,趕緊用備好的木棒支撐座身在地上,釋肩作短暫休息。突然街旁有許多大人小孩,迅速從蜈蚣座下一鑽而過,據說可得神祐。”

         東南亞未曾見過蜈蚣閣,但也不是完全就無此陣頭。馬來西亞霹靂太平的華裔,有一部分來自福建晉江東石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就做出了一種新款蜈蚣閣,迄今還見於太平一帶的神明遊境中。新款蜈蚣閣採用鐵板燒焊成一格格長方形鐵格,上面敞開,做些簡單裝飾,下面裝上輪子,由汽車拉動著走,也不長,大概五六格左右。偶爾會有古裝美女坐在鐵格裡遊境,多數時候是空格子或鳴鑼開道者坐著。這種新款蜈蚣閣當然與傳統無可比擬,差別甚大,也顯得單調。




         綜合上述而言,蜈蚣閣具有收瘟攝毒之效,以前多用於瘟疫橫行的年代。它也是給體弱多病的小孩上契予神明後,祈求獲得健康而坐上蜈蚣閣還願。在當今的中國閩南,它多數是被當作遊行踩街的陣頭,以演繹方式呈現出的一種民間藝術。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9月2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