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女家眷跟隨蘆笙舞 跳著繞棺而行 |
受邀到貴州民族大學參與學術論壇,順道遊走了貴州,西江鎮有個苗族山寨,這裡吊腳樓林立,類似東南亞的民居,一般苗族婦女穿戴傳統民族衣衫,展現了苗族的風采。漫步在古街道時,忽然見到一戶人家在辦喪事,於是走進去觀看,為探訪苗族的喪俗。
只見大廳處擺著一個空調(冷氣)棺木,上為透明板,可見到男性逝者遺體。後為黑色布幔,中間一個白色“奠”字,左右一副對聯“壽終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橫批“沉痛悼念”。棺前奠桌上擺著蘋果、香蕉、白開水(礦泉水)、香煙等祭品。桌下祭品則為一盞油燈、一碗飯、一碗菜餚、一個香爐、一個鐵鍋(供燒紙錢),旁邊放著線香及紙錢。喪府外搭棚,有人在此聚賭,麻將等賭博,現場也有瓜子花生等物供人們食用。對面有個涼亭,有人在此吹奏嗩吶哀樂。而逝者的棺材卻放在同一條街道另外一處路邊,人來人往看到它,但大家都不忌諱,棺材旁邊是一堵牆,另一端是一排商店,他們也接受棺材擺在此處。出殯時,白旗在前領路
我進入後問了主人家,是否可以上香?獲得她的允准,我就以馬來西亞的方式上香祭拜。我取了一炷香,以打火機點燃後,行四拜禮,然後插在香爐裡。翌日早上,我再過去發現他們上香的儀式與我們有別。原來是上三炷香,先以打火機點燃紙錢,將紙錢放進鐵鍋裡燒
,再以香在紙錢上的火來點燃,然後插進香爐裡。他們的香是青色,香腳無色,類似馬來西亞早期的喪事“西南香”。
在路邊祭祀棺材,
準備進行入殮
當天早上出殯前,延聘蘆笙舞演奏,笙分高音,中音與低音,後兩者只是單音,但合奏起來悅耳動聽。伴隨著蘆笙樂,女孝眷們穿著民族服裝及傳統銀飾品,頭插一朵白花,跟著笙隊員跳著傳統舞蹈,以逆時針方式繞棺而行,分幾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小時多。
喪府煮上一大盤的糯米與雞蛋,先祭拜逝者,然後供每個參與者食用。有位老先生以筷子取一大團糯米給我,我要求減半,開始吃時感覺無味如同嚼蠟,但慢慢細嚼後,糯米香就充盈口腔,愈吃愈香,竟然吃到完。現場也有提供花生、瓜子及李子等小食品供人們吃。一位負責人則到停放棺材處祭祀棺材,準備待會進行的入殮儀式,最後遺體入殮進棺,就敲鑼打鼓出殯。出殯時有一枝掛在竹子上的“白旗”在前引領,類似福建人的“篙錢”(長錢),並糊上三圈紅紙條。
現場訪問一些人,他們說女性頭插白花屬於喪事。一位婦女稱,逝者有女兒女婿,但沒男兒。而苗族傳統注重生男丁,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家裡有事人家來幫忙,以後別人家有事,家裡男人也得過去協助。不過在喪事上,如上述的跳舞繞棺,都是媳婦做的事。兒子及女兒是出殯時才過來參與送葬。女兒還得出錢請樂隊,一般設靈兩三或四五個晚上就出殯。這戶喪家沒兒子,參與繞棺的是侄媳等人。苗族喪禮不請僧道念經超度。糯米與雞蛋,祭拜後供大家食用
這是一篇走馬看花的文章,談不上深入調查,除非住在此地數個月或一兩年,才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苗族喪禮有一些與漢族頗為相似。更是與馬來西亞有一些類似之處。諸如:無色青香、油燈、燒紙錢、飯菜祭品、花生瓜子、坐夜守靈聚賭等等。尤其最後兩項,與我們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風俗極為相似。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