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期四晚上是民族傳統文化表演 |
水月宮觀音誕,以前是延聘粵劇來表演,可是觀眾不感興趣,在數十年前開始表演現代化的“歌台”,歌手及舞蹈員演唱現代流行歌曲,但在星期四晚上,由於翌日星期五是伊斯蘭教祈禱日,流行歌舞則改為傳統歌舞,水月宮就邀請學校及社團來表演各民族民間舞蹈、歌曲等等,來觀賞的包括了友族同胞。
七十年代水月宮最後一位乩童仙逝後,就不再有乩童了。宮方認為神明一降臨童身,就會“開紅”(割舌取血)書畫符咒。在戰亂的年代或許還需要,當今天下太平,沒了械鬥,就不需要乩童了。
每位題緣者都會獲得宮方贈送觀音靈符,這個習俗在其他地方早就消失殆盡。每當主持儀式者以客家話講出一些吉祥話,善信們都會以客家話大聲回應“有哦”(iu
oo),與北馬的回應“好”(福建話)不同。其實在中國閩南及台灣,當地閩南語也是回應“有哦”,閩南採用文讀音iu
oo ,台灣為白讀音u oo。每位題緣者都獲得一張觀音靈符
觀音誕期間,還有一個特殊的儀式“觀音開庫”,即向觀音佛母借“福利銀”,以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興旺順利。從二月十七開始,慶典期間大概十天左右,都可以借庫或者“還庫”(還福利銀)。借多少錢自己決定,還庫則是十倍之數。再通過宮方的負責人把借者的姓名資料等書寫在紙上,借者跪在觀音前投筶(珓)。一般上借的多是一兩塊錢,但也有借數百元的。
借者投到聖杯,即是觀音允許借給他了。如果借一塊,就得還十塊。借了五塊就得還五十塊,以此類推。但如果投不到聖杯,就得“加碼”,一塊錢增加到一塊半或兩塊。若再投不到聖杯,再加碼再投。每天只能投三次杯。倘若三次都投不到聖杯,那就歡迎明日再光臨,繼續投杯,直到獲准為止。有的人在慶典期間都投不到聖杯,而沒獲得借庫沮喪離去,那就明年再來了。
一般上廣東風俗向觀音借庫,是在正月廿六日的,水月宮特別是在二月中下旬才開放給善信借。
所有文書均是毛筆書寫
至於還庫,也必須在觀音誕期間。若是過了兩年沒還,宮方會將他們的姓名上榜,直到還庫為止。為何有人沒還庫呢?通常不是“賴賬不還”,而是有其他因素,如借者忘記了此事,或者住在遠方,無法回來還庫,抑或是一些人特地不還,蓋因借了庫後獲得觀音保佑,生意興隆,就將庫銀保下來暫時不還。待以後再還之。
觀音誕期間雖然大家都持素,供品也是素的,但開齋時供品改為葷肉,包括在後殿內祭祀各神明也是採用葷肉之物。
水月宮保存著許多傳統習俗及工藝。如一切文書(包括題緣者姓名、臨時的神位、對聯、祝文等等)堅持以毛筆書寫。祭祀的長錢,採用“草紙”(玉扣紙)剪成,不去購買,堅持人工剪出。其他傳統習俗,尚有祭祀時採用客家民間音樂(管絲樂、敲擊樂)、客家話唱誦祝文和主持儀式、抬神轎、抬桌爐、送紅包、引路王、各種供品、客家紙錢、客家食物、客家儀式等等,欲了解客家習俗,還得親臨參與布賴水月宮的民俗活動。
水月宮的儀式保留著一些古傳統習俗,當今在我國各地已經消失的,幸好這裡還保存著,在此重見,可謂驚艷不已。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些就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年8月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