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從勞工到市議員


 

    太平前民選市議員王建林,乃六十年代迄今碩果僅存的政治人物,雖然只是一名市議員,但一生經歷了風風雨雨,充滿坎坷傳奇。當今採訪他,為了留下其個人珍貴的太平地方歷史資料。

    其父親王長印(1966年逝世,69歲),祖籍福建同安馬巷珩厝村,父親從中國南來,不曾受過教育,但懂得看報紙。母親李英(英菜)是檳城娘惹,婚後在霹靂峇都古樓(Batu Kurau)附近甘榜巴野(Kampung Paya)小地方,向一位馬來同胞租地開啟一間小雜貨店,無招牌。父親不會踏腳車,一星期三天,以肩挑担子到附近馬來甘榜販賣雜貨,路程大约三四公里到甘榜知知加西(Kampung Titi Kasai)、甘榜色本乃(Kanpung Sempeneh),最遠去到甘榜霹靂(Kampung Perak),挑了諸如糖、鹽、油、咖啡粉、亞三膏、峇拉煎、麵粉、羅哥草(烟草)等三十多樣,每一樣約一兩斤,油則是一“珍”(四方鐵桶,三元一珍),顧客們購買的份量很少,以五分或一、兩角钱為多,普通雜貨以舊報紙來包裝,油則由顧客以玻璃瓶、鐵罐、牛奶罐来裝,一些顧客以物物交換方式來交易,他們會賣出樹膠(小量約一兩斤)、檳榔、白米或雞蛋等等土產。通常都是滿滿兩籮筐出門,也是滿滿兩籮筐挑回來。長印的雜貨是向峇都古樓的“泉豐”(當地的批發商,祖籍福建同安,頭家是陳道恩)雜貨店批發來賣。其母親則看守雜貨店開門做生意,生活過得一般。

    1940年,王建林誕生於峇都古樓,上有兩位姊姊,下有兩位弟弟和兩位妹妹。他身為長男,6歲之際,就讀當地的光明華小一年級,由於聰明伶俐,獲得跳班到三年級,又再跳班到五年級,前後只讀了兩年多的書。光明華小由當地一些商家每個月捐出一元來維持。這時候,他見到父親經常生病,又得挑担做生意。於心不忍,就退學協助父親,他以不到十元的價格買了一輛大車架的脚車(男裝腳車,車身處有橫梁銜接,專供運載重物),當時年級小,坐不到車座上,只能以身體穿過横梁底下踏,一手夾住横梁,一手扶車手,協助父親載貨物。去販賣雜貨時,担子不重,就由父親挑着去,回時檳榔樹膠很重,一部分樹膠由他踏腳車載到甘榜知知加西賣給華人頭家李九年的樹膠店,此後父親比較輕鬆,生活也比較好一點了。由於王建林聰明會讀書,父親每經過李九年的店,身為學校董事長的李君,苦口婆心勸他給建林繼續讀書。而校長洪永錫則向建林說,他願意代付學費,也可以到他的家來住。可是為了協助父親,建林毅然放棄學業。

這時候他也幫忙雜貨店生意,顧客群都是馬來同胞,他們一次來會購買多樣雜貨,一般均為一兩毛錢的,父親包裝好,建林協助將之逐一放進籃子裡,一面放,則一面心算把價格一個個加上去,當全放進了,價錢也就算好,便告訴顧客總數是若干錢。可是顧客不相信,認為他都沒計算如何會知道總數呢?於是在懷疑之下,就向其父討了一張香煙硬紙(包香煙的硬紙盒,通常都用於寫東西做草稿紙),以筆寫下貨物價格,再逐一加起來計算,結果分毫無差,馬來顧客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一位小孩子都没計算就能知道總數,於是回去甘榜宣傳,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到店裡來買東西,順便瞧他厲害的心算,個個皆稱讚不已,無不嘖嘖稱奇!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418

清朝的辮子

 


    清朝統治中國初期,實行了剃髮易服政策,強令漢族與少數民族,必須改剃滿族的髡髮及穿著滿族服裝。此令一出,引起群眾的強烈反抗,卻遭到清廷的血腥鎮壓,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從此漢服及束髮在中國消失數百年。

    昔年,當西方人一看到中國人的辮子,就譏笑為pigtall(豬尾巴)。魯迅的文章裡曾經提及中國學生在日本留學,因為長辮子而備受日本人歧視。網上《網易》有篇文章講述一位清朝駐美國外交官,即駐美公使館陸軍武官譚錦鏞,在19039月,忽然被美國警察羞辱他為:中國人,黃皮膚的豬!他懟回:中國人也是人,請你自重!對方說:中國人也是人?瞧瞧你的豬尾巴!並囂張打了譚錦鏞一個耳光,譚氏功夫極好,反手把警察打趴在地,警察挨揍後吹哨求救,其他警察過來圍困譚氏,他即刻亮明身份,卻被不領情的警察們怒罵:只要是中國人就該打。他難敵眾人被打倒在地,並綁在大橋欄杆上,辮子也栓起來示眾,飽受屈辱後被帶到警察局,當局不聽他的辯解,清朝公使館也無能,始終保持沉默不敢抗議,最後他被舊金山一位華人富商以重金把他贖出來,受到如此恥辱,譚錦鏞流著眼淚縱身跳下大橋自盡。(註:一說他是被誤為通緝犯並遭受侮辱而自殺)

    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也有一段類似的情節:“……鄰座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唐人,理短髮,穿洋裝,從背後伸過手來撫弄陳仲謀的辮子,哈哈大笑說:大家看,豬尾!豬尾!還坐著的陳仲謀感覺有人耍弄他的辮子,錯愕了一下,猛然回頭看。那唐人又向眾人說:中國豬!中國豬!’……‘汝頭殼後那條烏烏細細長長茸茸的物件,無像豬尾,像啥貨?’……‘我的頭毛像豬尾不像豬尾,是憑汝的嘴講的!我明明是人,汝怎樣講我是豬?’……‘汝是中國人,留著豬尾,不是中國豬是啥貨?’……‘我的祖先是唐人,我是本地出生的,但是我無留豬尾,怎樣?’……‘汝既然是中國人的囝孫,汝的祖先也留豬尾汝就是豬囝豬孫!’”最後兩個人打起架來了。

    上述資料顯示清朝時期的華人因為長辮子而遭受外國人歧視,甚至西化的華人也會嘲笑羞辱之。老一輩的曾經向我講述,以前的馬來半島,英殖民地警方在捉華人時,只要捉住辮子就逃不掉,一個警察輕而易舉捉著數個華人的辮子就能交差。早年華人因為契約勞工曾經自嘲為賣豬仔,也因為辮子被他族侮辱為豬尾巴

    站在民族服裝及髮型的角度來談,任何民族的傳統都應該獲得尊重,雖然有些民族的服裝及髮型奇特,甚至令人難以接受,但還是必須尊重他們。以動物來比喻侮辱,實在是無禮的行為。

滿裝與辮子屬於滿族同胞,不屬於漢族,那是過去一段沉重的歷史,而今看到市面售賣的清朝瓜皮帽,有些會縫上一條長辮子,個人覺得沒必要再裝上這條假辮子了。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圖片取自網上,202555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民間的諧音故事

 民間有一些奇才,擅長編造一些諧音故事來娛樂人們,雖都是杜撰,但卻引人發噱。網路上流傳的“皇上駕崩”,就屬於這類杜撰的故事。

傳說福建有個人家貧窮至極,就把孩子閹割送到皇宮當太監,第一天上班就在廚房幫忙,他不曾讀書,剛學了一些官話。午膳做好了,御廚就叫他去宣皇上用膳,他興高采烈地大聲而宣“皇上食飯”,“皇上”兩字他是以官話喊出,“食飯”則是用閩南語。若懂得閩南語(包括潮州話)的都知道,食飯tsiah png諧音官話(華語)的“駕崩”。當大家一聽到“皇上駕崩”,無不失聲痛哭,慌作一團,驚恐萬分,大家奔走進皇宮,卻見皇帝好端端坐在龍椅上,當知道有人宣告他駕崩之後,皇上勃然大怒,就把這太監斬首了,後來才知道是閩南語的食飯,不是駕崩,冤枉處死了無辜的人。皇帝只好宣旨,今後不要再引進福建與潮州的太監,避免再出現皇上駕崩之事。從此以後,閩潮再也無太監了。

還有一個是西藏語的“扎西德勒”(表示歡迎,吉祥如意)。被有心人編造說是唐朝時,文成公主遠嫁西藏的松贊干布,她從長安啟程直赴西藏,一路顛簸頭暈腦脹,到了西藏她還不知道,就以閩南語問“這是都落?”,西藏人以為她是向大家問好,“這是都落”諧音“扎西德勒”,於是就成為藏語的問候語。

另外兩個是在我國杜撰的故事,一、潮州話的“旦密個”,二、海南話的“我無知”。

一、傳說中國潮州有個阿伯窮苦潦倒,決定南來馬來半島打拼。他收拾了包袱就乘船南來,其妻擔心他沿途發熱氣,便買了西瓜給他帶去南洋。當抵達馬來半島,一上岸他走到附近的樹蔭下便吃起西瓜來,這引起當地馬來人的好奇,圓滾滾的一大個,外青內紅的奇怪東西,見他吃得津津有味,便以馬來話問他:“阿伯,這是什麼?”他剛來到這裡,聽不懂馬來話,就不理睬他們,可是他們還是一直追問,最後他回了一句潮州話:“旦密個?”(dan mih gai。意為:說什麼?)馬來同胞以為此水果叫做“dan mih gai”,於是馬來話的西瓜就叫做“tembikai(諧音旦密個)”,即源自潮州話的“旦密個”。

二、傳說有個海南阿伯從中國南來馬來半島生活,有一天,他從山裡採了一種奇怪的果實(臭豆)回到家中烹煮,濃郁的味道四處飄揚而去,馬來同胞聞到味道而湧上其家,他煮好了就配飯品嚐,馬來同胞看著這種果實很特別,煮出來味道四溢,就好奇問他:“阿伯,這是什麼?”他也不知道這是何物,就回覆說:“我無知”(gua bo tai 。意為:我不知)馬來同胞以為此果物叫做“gua bo tai”,於是這種吃了有臭味的“臭豆”,就被馬來話叫做“buah petai”(諧音我無知),即源自海南話的“我無知”。

上述的諧音故事雖然屬於虛構,但卻是先民的機巧創作,茶餘飯後聽之,趣味盎然,不亦樂乎!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44

臭豆,諧音海南話的“我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