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前民選市議員王建林,乃六十年代迄今碩果僅存的政治人物,雖然只是一名市議員,但一生經歷了風風雨雨,充滿坎坷傳奇。當今採訪他,為了留下其個人珍貴的太平地方歷史資料。
其父親王長印(1966年逝世,69歲),祖籍福建同安馬巷珩厝村,父親從中國南來,不曾受過教育,但懂得看報紙。母親李英(英菜)是檳城娘惹,婚後在霹靂峇都古樓(Batu
Kurau)附近甘榜巴野(Kampung Paya)小地方,向一位馬來同胞租地開啟一間小雜貨店,無招牌。父親不會踏腳車,一星期三天,以肩挑担子到附近馬來甘榜販賣雜貨,路程大约三四公里到甘榜知知加西(Kampung
Titi Kasai)、甘榜色本乃(Kanpung Sempeneh),最遠去到甘榜霹靂(Kampung
Perak),挑了諸如糖、鹽、油、咖啡粉、亞三膏、峇拉煎、麵粉、羅哥草(烟草)等三十多樣,每一樣約一兩斤,油則是一“珍”(四方鐵桶,三元一珍),顧客們購買的份量很少,以五分或一、兩角钱為多,普通雜貨以舊報紙來包裝,油則由顧客以玻璃瓶、鐵罐、牛奶罐来裝,一些顧客以物物交換方式來交易,他們會賣出樹膠(小量約一兩斤)、檳榔、白米或雞蛋等等土產。通常都是滿滿兩籮筐出門,也是滿滿兩籮筐挑回來。長印的雜貨是向峇都古樓的“泉豐”(當地的批發商,祖籍福建同安,頭家是陳道恩)雜貨店批發來賣。其母親則看守雜貨店開門做生意,生活過得一般。
1940年,王建林誕生於峇都古樓,上有兩位姊姊,下有兩位弟弟和兩位妹妹。他身為長男,6歲之際,就讀當地的光明華小一年級,由於聰明伶俐,獲得跳班到三年級,又再跳班到五年級,前後只讀了兩年多的書。光明華小由當地一些商家每個月捐出一元來維持。這時候,他見到父親經常生病,又得挑担做生意。於心不忍,就退學協助父親,他以不到十元的價格買了一輛大車架的脚車(男裝腳車,車身處有橫梁銜接,專供運載重物),當時年級小,坐不到車座上,只能以身體穿過横梁底下踏,一手夾住横梁,一手扶車手,協助父親載貨物。去販賣雜貨時,担子不重,就由父親挑着去,回時檳榔樹膠很重,一部分樹膠由他踏腳車載到甘榜知知加西賣給華人頭家李九年的樹膠店,此後父親比較輕鬆,生活也比較好一點了。由於王建林聰明會讀書,父親每經過李九年的店,身為學校董事長的李君,苦口婆心勸他給建林繼續讀書。而校長洪永錫則向建林說,他願意代付學費,也可以到他的家來住。可是為了協助父親,建林毅然放棄學業。
這時候他也幫忙雜貨店生意,顧客群都是馬來同胞,他們一次來會購買多樣雜貨,一般均為一兩毛錢的,父親包裝好,建林協助將之逐一放進籃子裡,一面放,則一面心算把價格一個個加上去,當全放進了,價錢也就算好,便告訴顧客總數是若干錢。可是顧客不相信,認為他都沒計算如何會知道總數呢?於是在懷疑之下,就向其父討了一張香煙硬紙(包香煙的硬紙盒,通常都用於寫東西做草稿紙),以筆寫下貨物價格,再逐一加起來計算,結果分毫無差,馬來顧客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一位小孩子都没計算就能知道總數,於是回去甘榜宣傳,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到店裡來買東西,順便瞧他厲害的心算,個個皆稱讚不已,無不嘖嘖稱奇!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