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貴陽文昌閣 |
文昌閣
貴陽市有座文昌閣,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特色極為少有,即不等邊九角造型,閣高三層從上到下,分別供奉魁星、文昌帝君、武安王(關帝)。建於明朝,經過數次屢毀屢建,終於1987年修復完成。(參考該閣簡介)當今不再作為祭祀神明的場所,僅為歷史古蹟。
地上、欄杆及許多石構原件依然在使用,石碑也保留下來,歷經數百年,石材斑駁磨損,顯出古色古香的年代感。我較興趣的是碑廊裡的數塊石碑,一些文字風化脫落沒上漆,閱讀起來十分困難。
根據1987年立的《文昌閣修復碑記》所載,明萬曆年間為了培養文風而建,民國以來作為駐兵之所,一度被改為囚禁進步人士的監獄,新中國成立後改作民辦小學教師宿舍,部分建築成為工廠、民宅或街道,直到1982年政府撥款修復。文昌閣的碑廊
另外一塊石碑為道光元年(1821年),碑文嚴重風化,不過全文被重新鐫刻在一塊新石碑上。敘述簡史及戊寅年(1818年)地震導致牆垣傾圮,於是發動募捐重修。緣首兩名,即左宗連及伍玉書,各捐銀一百兩,張大學督工,住持道曾合機。
比較特別的是道光二十二壬寅年(1842年)的碑記,排在前幾名的捐銀者是:貴陽府教授陳嘉謨捐銀肆兩、貴陽府訓導徐大銘捐銀拾兩、貴筑縣訓導石鎮一捐銀拾兩、綏陽縣教諭殷熙█捐銀貳兩……。下款除了年份,尚有“住持道人曾合機、徒劉教修、孫█永█、郝永受”
所謂“教授”,即明清時期的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訓導”也是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負責教育方面的事務,職能是輔佐府教授、州學正或縣教諭進行教育管理和教導學生。“教諭”為負責文廟祭祀和所屬生員教育。(維基百科)此外尚有許多擁有清朝官職的捐銀者。文昌閣原是一座道觀,有住持道人,民國初年被改為官方用途後,就不再是道觀了。
達德學校
達德學校
貴陽南明區的達德學校也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朝,原為南霽雲祠,奉祀唐代忠臣南霽雲,明代改為忠烈宮,民間俗稱黑神廟。王陽明遊覽此處時,寫下《南霽雲祠》稱頌之。清朝末年改為達德學校。目前作為達德學校舊址,供人們參觀。光緒廿七年(1901年),黃幹夫、凌秋鶚、賈一民等在此成立算學館。數年後擴展為達德書社,再到民立小學堂,成為貴州新式私立學校之始。歷年來人才輩出,諸如音樂家、數理學家、作家、教育家、教授、氣象學家等不勝枚舉。且出了許多獻身於革命事業的人士,以及新戲劇運動的推動者,民國及抗戰時期,編出的戲劇就有數十齣。(參考該校簡介)
此處建築依然保存舊貌,石構件很多是原來之物,斑駁破損,建築為木結構,風格屬於貴州特色,呈三進合院式。古樸的柱礎石底處呈四方形,中部八角形,上端為花瓣形,其上的木柱下粗上略細,頗具特色的造型。這裡佈滿各類展廳,主要是介紹達德學校歷史與現代藝術品。達德學校舊石碑
兩塊清朝石碑,均是關於土地買賣契約。其一文字較為清晰,是道光元年所立,光緒十四年重立之物《敕封佑國忠烈榮樂大夫勝會店房契約碑記》碑文:“蓋聞別駕政婺川善歸睢陽有功則祀,將軍靈佑南國,福錫士庶,無得而稱勢必陳俎豆薦馨香,也無恆產能保祀事永久,得乎老錢行於道光元年,特買陳升、陳仕清等府巷口佃方鋪面永為奉神之業,其契約除投稅外,刊碑於廟……至光緒十三年冬月█,牌坊回祿佃房碑記皆焚……重刻契約以垂不朽……”碑文極長,記述了購買產業以養廟的經過。由忠臣廟轉型為學校,到如今成為展覽館,可謂白雲蒼狗也。
從兩座古蹟碑記中,看到歷史變遷,古代的官方職位,買賣房屋的合同等等,均是珍貴的史料。滄海桑田,古蹟保護任重道遠。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