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文昌閣與達德學校的碑記

 

貴陽文昌閣

文昌閣

貴陽市有座文昌閣,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特色極為少有,即不等邊九角造型,閣高三層從上到下,分別供奉魁星、文昌帝君、武安王(關帝)。建於明朝,經過數次屢毀屢建,終於1987年修復完成。(參考該閣簡介)當今不再作為祭祀神明的場所,僅為歷史古蹟

地上、欄杆及許多石構原件依然在使用,石碑也保留下來,歷經數百年,石材斑駁磨損,顯出古色古香的年代感。我較興趣的是碑廊裡的數塊石碑,一些文字風化脫落沒上漆,閱讀起來十分困難。

根據1987年立的《文昌閣修復碑記》所載,明萬曆年間為了培養文風而建,民國以來作為駐兵之所,一度被改為囚禁進步人士的監獄,新中國成立後改作民辦小學教師宿舍,部分建築成為工廠、民宅或街道,直到1982年政府撥款修復。

文昌閣的碑廊

另外一塊石碑為道光元年(1821年),碑文嚴重風化,不過全文被重新鐫刻在一塊新石碑上。敘述簡史及戊寅年(1818年)地震導致牆垣傾圮,於是發動募捐重修。緣首兩名,即左宗連及伍玉書,各捐銀一百兩,張大學督工,住持道曾合機。

比較特別的是道光二十二壬寅年(1842年)的碑記,排在前幾名的捐銀者是:貴陽府教授陳嘉謨捐銀肆兩、貴陽府訓導徐大銘捐銀拾兩、貴筑縣訓導石鎮一捐銀拾兩、綏陽縣教諭殷熙捐銀貳兩……。下款除了年份,尚有“住持道人曾合機、徒劉教修、孫█永█、郝永受”

所謂“教授”,即明清時期的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訓導”也是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負責教育方面的事務,職能是輔佐府教授、州學正或縣教諭進行教育管理和教導學生。“教諭”為負責文廟祭祀和所屬生員教育。(維基百科)此外尚有許多擁有清朝官職的捐銀者。文昌閣原是一座道觀,有住持道人,民國初年被改為官方用途後,就不再是道觀了。

達德學校

達德學校

貴陽南明區的達德學校也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朝,原為南霽雲祠,奉祀唐代忠臣南霽雲,明代改為忠烈宮,民間俗稱黑神廟。王陽明遊覽此處時,寫下《南霽雲祠》稱頌之。清朝末年改為達德學校。目前作為達德學校舊址,供人們參觀。光緒廿七年(1901年),黃幹夫、凌秋鶚、賈一民等在此成立算學館。數年後擴展為達德書社,再到民立小學堂,成為貴州新式私立學校之始。歷年來人才輩出,諸如音樂家、數理學家、作家、教育家、教授、氣象學家等不勝枚舉。且出了許多獻身於革命事業的人士,以及新戲劇運動的推動者,民國及抗戰時期,編出的戲劇就有數十齣。(參考該校簡介)

此處建築依然保存舊貌,石構件很多是原來之物,斑駁破損,建築為木結構,風格屬於貴州特色,呈三進合院式。古樸的柱礎石底處呈四方形,中部八角形,上端為花瓣形,其上的木柱下粗上略細,頗具特色的造型。這裡佈滿各類展廳,主要是介紹達德學校歷史與現代藝術品。

達德學校舊石碑

兩塊清朝石碑,均是關於土地買賣契約。其一文字較為清晰,是道光元年所立,光緒十四年重立之物《敕封佑國忠烈榮樂大夫勝會店房契約碑記》碑文:“蓋聞別駕政婺川善歸睢陽有功則祀,將軍靈佑南國,福錫士庶,無得而稱勢必陳俎豆薦馨香,也無恆產能保祀事永久,得乎老錢行於道光元年,特買陳升、陳仕清等府巷口佃方鋪面永為奉神之業,其契約除投稅外,刊碑於廟……至光緒十三年冬月█,牌坊回祿佃房碑記皆焚……重刻契約以垂不朽……”碑文極長,記述了購買產業以養廟的經過。由忠臣廟轉型為學校,到如今成為展覽館,可謂白雲蒼狗也。

從兩座古蹟碑記中,看到歷史變遷,古代的官方職位,買賣房屋的合同等等,均是珍貴的史料。滄海桑田,古蹟保護任重道遠。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98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貴州苗族的喪禮

女家眷跟隨蘆笙舞
跳著繞棺而行

 

受邀到貴州民族大學參與學術論壇,順道遊走了貴州,西江鎮有個苗族山寨,這裡吊腳樓林立,類似東南亞的民居,一般苗族婦女穿戴傳統民族衣衫,展現了苗族的風采。漫步在古街道時,忽然見到一戶人家在辦喪事,於是走進去觀看,為探訪苗族的喪俗。

只見大廳處擺著一個空調(冷氣)棺木,上為透明板,可見到男性逝者遺體。後為黑色布幔,中間一個白色“奠”字,左右一副對聯“壽終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橫批“沉痛悼念”。棺前奠桌上擺著蘋果、香蕉、白開水(礦泉水)、香煙等祭品。桌下祭品則為一盞油燈、一碗飯、一碗菜餚、一個香爐、一個鐵鍋(供燒紙錢),旁邊放著線香及紙錢。喪府外搭棚,有人在此聚賭,麻將等賭博,現場也有瓜子花生等物供人們食用。對面有個涼亭,有人在此吹奏嗩吶哀樂。而逝者的棺材卻放在同一條街道另外一處路邊,人來人往看到它,但大家都不忌諱,棺材旁邊是一堵牆,另一端是一排商店,他們也接受棺材擺在此處。

出殯時,白旗在前領路

我進入後問了主人家,是否可以上香?獲得她的允准,我就以馬來西亞的方式上香祭拜。我取了一炷香,以打火機點燃後,行四拜禮,然後插在香爐裡。翌日早上,我再過去發現他們上香的儀式與我們有別。原來是上三炷香,先以打火機點燃紙錢,將紙錢放進鐵鍋裡燒 ,再以香在紙錢上的火來點燃,然後插進香爐裡。他們的香是青色,香腳無色,類似馬來西亞早期的喪事“西南香”。

在路邊祭祀棺材,
準備進行入殮

當天早上出殯前,延聘蘆笙舞演奏,笙分高音,中音與低音,後兩者只是單音,但合奏起來悅耳動聽。伴隨著蘆笙樂,女孝眷們穿著民族服裝及傳統銀飾品,頭插一朵白花,跟著笙隊員跳著傳統舞蹈,以逆時針方式繞棺而行,分幾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小時多。

喪府煮上一大盤的糯米與雞蛋,先祭拜逝者,然後供每個參與者食用。有位老先生以筷子取一大團糯米給我,我要求減半,開始吃時感覺無味如同嚼蠟,但慢慢細嚼後,糯米香就充盈口腔,愈吃愈香,竟然吃到完。現場也有提供花生、瓜子及李子等小食品供人們吃。一位負責人則到停放棺材處祭祀棺材,準備待會進行的入殮儀式,最後遺體入殮進棺,就敲鑼打鼓出殯。出殯時有一枝掛在竹子上的“白旗”在前引領,類似福建人的“篙錢”(長錢),並糊上三圈紅紙條。

現場訪問一些人,他們說女性頭插白花屬於喪事。一位婦女稱,逝者有女兒女婿,但沒男兒。而苗族傳統注重生男丁,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家裡有事人家來幫忙,以後別人家有事,家裡男人也得過去協助。不過在喪事上,如上述的跳舞繞棺,都是媳婦做的事。兒子及女兒是出殯時才過來參與送葬。女兒還得出錢請樂隊,一般設靈兩三或四五個晚上就出殯。這戶喪家沒兒子,參與繞棺的是侄媳等人。苗族喪禮不請僧道念經超度。

糯米與雞蛋,祭拜後供大家食用

這是一篇走馬看花的文章,談不上深入調查,除非住在此地數個月或一兩年,才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苗族喪禮有一些與漢族頗為相似。更是與馬來西亞有一些類似之處。諸如:無色青香、油燈、燒紙錢、飯菜祭品、花生瓜子、坐夜守靈聚賭等等。尤其最後兩項,與我們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風俗極為相似。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825

水月宮的觀音誕(五·完結篇)

星期四晚上是民族傳統文化表演

 

水月宮觀音誕,以前是延聘粵劇來表演,可是觀眾不感興趣,在數十年前開始表演現代化的“歌台”,歌手及舞蹈員演唱現代流行歌曲,但在星期四晚上,由於翌日星期五是伊斯蘭教祈禱日,流行歌舞則改為傳統歌舞,水月宮就邀請學校及社團來表演各民族民間舞蹈、歌曲等等,來觀賞的包括了友族同胞。

七十年代水月宮最後一位乩童仙逝後,就不再有乩童了。宮方認為神明一降臨童身,就會“開紅”(割舌取血)書畫符咒。在戰亂的年代或許還需要,當今天下太平,沒了械鬥,就不需要乩童了。

每位題緣者都會獲得宮方贈送觀音靈符,這個習俗在其他地方早就消失殆盡。每當主持儀式者以客家話講出一些吉祥話,善信們都會以客家話大聲回應“有哦”(iu oo),與北馬的回應“好”(福建話)不同。其實在中國閩南及台灣,當地閩南語也是回應“有哦”,閩南採用文讀音iu oo ,台灣為白讀音u oo

每位題緣者都獲得一張觀音靈符

觀音誕期間,還有一個特殊的儀式“觀音開庫”,即向觀音佛母借“福利銀”,以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興旺順利。從二月十七開始,慶典期間大概十天左右,都可以借庫或者“還庫(還福利銀)。借多少錢自己決定,還庫則是十倍之數。再通過宮方的負責人把借者的姓名資料等書寫在紙上,借者跪在觀音前投筶(珓)。一般上借的多是一兩塊錢,但也有借數百元的。

借者投到聖杯,即是觀音允許借給他了。如果借一塊,就得還十塊。借了五塊就得還五十塊,以此類推。但如果投不到聖杯,就得“加碼”,一塊錢增加到一塊半或兩塊。若再投不到聖杯,再加碼再投。每天只能投三次杯。倘若三次都投不到聖杯,那就歡迎明日再光臨,繼續投杯,直到獲准為止。有的人在慶典期間都投不到聖杯,而沒獲得借庫沮喪離去,那就明年再來了。

一般上廣東風俗向觀音借庫,是在正月廿六日的,水月宮特別是在二月中下旬才開放給善信借。

所有文書均是毛筆書寫

至於還庫,也必須在觀音誕期間。若是過了兩年沒還,宮方會將他們的姓名上榜,直到還庫為止。為何有人沒還庫呢?通常不是“賴賬不還”,而是有其他因素,如借者忘記了此事,或者住在遠方,無法回來還庫,抑或是一些人特地不還,蓋因借了庫後獲得觀音保佑,生意興隆,就將庫銀保下來暫時不還。待以後再還之。

觀音誕期間雖然大家都持素,供品也是素的,但開齋時供品改為葷肉,包括在後殿內祭祀各神明也是採用葷肉之物。

水月宮保存著許多傳統習俗及工藝。如一切文書(包括題緣者姓名、臨時的神位、對聯、祝文等等)堅持以毛筆書寫。祭祀的長錢,採用“草紙”(玉扣紙)剪成,不去購買,堅持人工剪出。其他傳統習俗,尚有祭祀時採用客家民間音樂(管絲樂、敲擊樂)、客家話唱誦祝文和主持儀式、抬神轎、抬桌爐、送紅包、引路王、各種供品、客家紙錢、客家食物、客家儀式等等,欲了解客家習俗,還得親臨參與布賴水月宮的民俗活動。

水月宮的儀式保留著一些古傳統習俗,當今在我國各地已經消失的,幸好這裡還保存著,在此重見,可謂驚艷不已。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些就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