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喪禮的飲食規制
我國數個影響力極大的素食宗教,近年不僅鼓勵在辦喪事時以素食祭拜逝者,甚至也鼓勵孝眷們在辦喪事期間素食。它們以本身的宗教經典和理由來解釋素食的意義,本來屬於宗教的傳教方法,可是它們爲了使到人們信從,也引用儒家的文獻來加強說服力,這方面當然也沒什麽不對之處,問題是絕對不能斷章取義來誤導人們!以下兩點是它們經常引用的資料:
一、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在某些素食宗教的書冊裡也會見到這一段文字,往往都被主觀解讀爲孟子提倡素食。此句見於《孟子•梁惠王上》裡的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王問如何使天下歸順?孟子說安撫百姓就行,孟子說出有一次有人牽一頭牛要宰了祭鐘,王不忍心見它被殺,就叫那人放了它,改以羊代替它被殺,這樣的心腸就足以使天下歸順了,於是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沒關係,這就是熱愛了,因爲王只看見牛而沒有看到羊。君子對於禽獸,見過它活着,就不忍心見到它死去;聽過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離廚房遠遠的。)【1】
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儒家“仁”的思想哲學。孟子說出此話,主要是回應齊宣王,說君子有仁愛之心,當看到禽獸活生生時,不忍心看到它被殺死;當聽到禽獸被殺時的慘叫,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我們遠離廚房,吃動物的肉就不會很難過了。孟子不是素食者,他也一樣行儒家之禮殺牲以祭祖。
就如提倡慈悲不殺生的釋迦牟尼,他本身也不是素食者。佛教有“三淨肉”之說。所謂三淨肉,一、眼不見殺(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耳不聞殺(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爲己所殺(它之死,不是因爲我而被殺)。因此釋迦牟尼及南傳佛教出家人均可食三淨肉。
孟子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與佛教三淨肉之“眼不見殺”和“耳不聞殺”具有異曲同工之義,將孟子的話歪曲爲素食觀點是不正確的。仁慈與素食是兩碼事,豈可混爲一談?
二、《禮記•喪大記第二十二》云:“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卻被錯誤解釋爲:“爲父母服喪期間,在除服之前,都不吃肉和喝酒。”此句整句原文是“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父在爲母爲妻。”(服齊衰週年而一直到終喪也不能吃肉、不能喝酒的,有兩種服例,一是父親在世做兒女的爲母親服齊衰週年,二是做丈夫的爲妻子服齊衰週年。)【2】某些宗教徒爲了達到私心目的,竟然斷章取義地歪解《禮記》原文,這種態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如果解讀這一句就是孝子必須素食,那更大錯特錯,它與孝子素食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與之相提並論就偏頗。這一句只不過是《禮記•喪大記第二十二》裡孝子飲食規制的其中之一,其餘尚有:“君之喪,子、大夫、公子、衆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食粥,納財,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無筭……”(國君之喪,世子、大夫、庶子、衆士都要頭三天不吃東西。三天以後,世子、大夫、庶子才能喝粥,每人每天有一定的糧份,早晨一把米,晚上一把米,喝粥沒有固定頓數……);“既葬,主人疏食水飲,不食菜果……練而食菜果,祥而食肉……食菜以醯醬。始食肉者先食乾肉……”(三年之喪,死者埋葬後,主人可以吃粗米飯、喝白水了,但還不能吃蔬菜水果……練祭即週年祭後,兒女們可以吃蔬菜水果,祥祭即兩週年祭後,兒女們才可以吃肉……吃蔬菜只用醋和醬當佐料。祥祭後,開始吃肉時,先要吃乾肉……);“期之喪,三不食,食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飲酒。”(服齊衰週年之喪,不吃頭三頓飯,之後就吃粗米飯,喝白水,不吃蔬菜水果。及至停殯期滿三月將死者埋葬之後,服齊衰的親屬就可以吃肉喝酒了。)【3】
《禮記》裡的飲食規制分等級,也分輕重,從初喪的不吃東西,到可以喝粥,逐漸到吃粗米飯,接着可以吃蔬菜水果,直至完全回復吃肉飲酒。古代的這些規制是要我們在失去親人時,不要忘記喪親之悲傷,時時惦記着已故親人的恩德,不去享受美好的平時生活,吃,要吃最粗糙的;穿,要穿最粗糙的。而這種粗糙飲食並不等於素食,對於古代喪禮來說,素食也屬於“美味食物”,重喪期間連蔬菜水果也不可吃。
隨着時代的轉變,這些飲食規制已被淘汰。現在的孝子什麽都可以吃,什麽都可以做,古代傳統那一套已經不被重視!
一、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在某些素食宗教的書冊裡也會見到這一段文字,往往都被主觀解讀爲孟子提倡素食。此句見於《孟子•梁惠王上》裡的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王問如何使天下歸順?孟子說安撫百姓就行,孟子說出有一次有人牽一頭牛要宰了祭鐘,王不忍心見它被殺,就叫那人放了它,改以羊代替它被殺,這樣的心腸就足以使天下歸順了,於是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沒關係,這就是熱愛了,因爲王只看見牛而沒有看到羊。君子對於禽獸,見過它活着,就不忍心見到它死去;聽過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離廚房遠遠的。)【1】
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儒家“仁”的思想哲學。孟子說出此話,主要是回應齊宣王,說君子有仁愛之心,當看到禽獸活生生時,不忍心看到它被殺死;當聽到禽獸被殺時的慘叫,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我們遠離廚房,吃動物的肉就不會很難過了。孟子不是素食者,他也一樣行儒家之禮殺牲以祭祖。
就如提倡慈悲不殺生的釋迦牟尼,他本身也不是素食者。佛教有“三淨肉”之說。所謂三淨肉,一、眼不見殺(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耳不聞殺(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爲己所殺(它之死,不是因爲我而被殺)。因此釋迦牟尼及南傳佛教出家人均可食三淨肉。
孟子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與佛教三淨肉之“眼不見殺”和“耳不聞殺”具有異曲同工之義,將孟子的話歪曲爲素食觀點是不正確的。仁慈與素食是兩碼事,豈可混爲一談?
二、《禮記•喪大記第二十二》云:“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卻被錯誤解釋爲:“爲父母服喪期間,在除服之前,都不吃肉和喝酒。”此句整句原文是“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父在爲母爲妻。”(服齊衰週年而一直到終喪也不能吃肉、不能喝酒的,有兩種服例,一是父親在世做兒女的爲母親服齊衰週年,二是做丈夫的爲妻子服齊衰週年。)【2】某些宗教徒爲了達到私心目的,竟然斷章取義地歪解《禮記》原文,這種態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如果解讀這一句就是孝子必須素食,那更大錯特錯,它與孝子素食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與之相提並論就偏頗。這一句只不過是《禮記•喪大記第二十二》裡孝子飲食規制的其中之一,其餘尚有:“君之喪,子、大夫、公子、衆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食粥,納財,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無筭……”(國君之喪,世子、大夫、庶子、衆士都要頭三天不吃東西。三天以後,世子、大夫、庶子才能喝粥,每人每天有一定的糧份,早晨一把米,晚上一把米,喝粥沒有固定頓數……);“既葬,主人疏食水飲,不食菜果……練而食菜果,祥而食肉……食菜以醯醬。始食肉者先食乾肉……”(三年之喪,死者埋葬後,主人可以吃粗米飯、喝白水了,但還不能吃蔬菜水果……練祭即週年祭後,兒女們可以吃蔬菜水果,祥祭即兩週年祭後,兒女們才可以吃肉……吃蔬菜只用醋和醬當佐料。祥祭後,開始吃肉時,先要吃乾肉……);“期之喪,三不食,食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飲酒。”(服齊衰週年之喪,不吃頭三頓飯,之後就吃粗米飯,喝白水,不吃蔬菜水果。及至停殯期滿三月將死者埋葬之後,服齊衰的親屬就可以吃肉喝酒了。)【3】
《禮記》裡的飲食規制分等級,也分輕重,從初喪的不吃東西,到可以喝粥,逐漸到吃粗米飯,接着可以吃蔬菜水果,直至完全回復吃肉飲酒。古代的這些規制是要我們在失去親人時,不要忘記喪親之悲傷,時時惦記着已故親人的恩德,不去享受美好的平時生活,吃,要吃最粗糙的;穿,要穿最粗糙的。而這種粗糙飲食並不等於素食,對於古代喪禮來說,素食也屬於“美味食物”,重喪期間連蔬菜水果也不可吃。
隨着時代的轉變,這些飲食規制已被淘汰。現在的孝子什麽都可以吃,什麽都可以做,古代傳統那一套已經不被重視!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文化空間》【田野行腳】專欄,圖文:李永球。2010年3月21日(注:本文原爲回應讀者文章而撰,修訂後刪除與他們交流的片段。)
修訂於2010年7月16日
修訂於2010年7月16日
【1】 王國軒、張燕嬰、藍旭、萬麗華譯《四書》,142-145頁。
【2】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644頁。
【3】 同注【2】,643-644頁。
【2】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644頁。
【3】 同注【2】,643-644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