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福州人的剃刀

福州人的剃刀

李和清在为人理发。
百餘年前福州人背井離鄉,南來東南亞闖天下,身上帶“三把刀”!所謂三把刀,就是剃刀、菜刀和剪刀。剃刀是指理髮業,菜刀乃餐館的飲食業,而剪刀系裁縫業也。
訪問過幾位福州籍的傳統理髮師,問起拜師學藝的經過,的確耐人尋味,相信大家都會感興趣知道的。
李和清(60歲),實兆遠人,大約14歲(1964年)時學習理髮,母親帶去向福州理髮師拜師學藝。在一位介紹人,也是證人的作證下,大家作了口頭協議。和清必須當學徒兩年,每天為師父工作,早上7時起床,負責掃地上水(打井水,擦臉用的水)等工作雜務,每周只允許外出一次。師父不發工資,只提供一日三餐及住宿。倘若毀約,就得賠償伙食費。
和清說︰“每天做好工作,我就觀看師父如何理髮,一邊自己也學習操剪刀,以玻璃瓶子(酒瓶)來練習操剪刀和梳子,以大腿當作面頰來操練剃刀刮鬍子,以吸管當作耳洞來學習挖耳。開始的時候叫鄰居小孩來試驗,挖他們的耳朵,直到不痛為止。”
“第一次為一位顧客免費剃鬍子,由于緊張就割傷了他流了血,幸好他不介意反而鼓勵我。第二次就成功了。”李和清道出當年的趣事。
吳立水(70歲),實兆遠人,少年時協助父親割膠,但對此不感興趣,遂改行到同鄉咖啡店去泡咖啡,20歲(1960年)才向同鄉詹仁春理髮師拜師學藝。當年他與理髮業結下不解之緣,是因為割膠工作辛苦,當咖啡店員也一樣,工作13個小時,工資又少,學習理髮自己可以做頭家,不必看人家面色工作,的確好過當工人。
立水說︰“我與師父定下一年的合同,內容說我必須當一年的學徒,師父不發工資,待我學成後才提供一些‘咖啡鐳’(膳食費)。在一名證人見證下,我簽下合同,由師父保管。”3個月後他開始為兒童理髮,6個月後學藝成功,正式開始理髮工作,師父才每天早午兩次供給他一碗面吃(一碗兩角錢)。雖然整年沒有工資,也不需要交任何學費,不過後半年的工作,其實就是賺錢給師父了。
至于學藝的過程,立水說︰“首先練習甩動手腕,再把自己的膝蓋當作面部練習操剃刀,刀刃十分鋒利,可是我干粗活習慣了,一下手就很重,結果第一刀剃下去沒什麼,第二刀起了一些皮屑,第三刀表皮冒出透明液體。翌日在原處操刀,一剃到傷口,馬上痛到跳起來。接,也是在膝蓋處練習操梳子、剪刀及手推剪。也學習磨剃刀及剪刀。”
“學習挖耳是最困難的。首先是以單刃刮刀在空心的雍菜里刮,須練習到雍菜皮薄而不破為止,這是練習刮耳道細毛的方法。再以耳挑推削白蘿卜的皮,直到每一片皮又薄又均勻方成功,這是練習手力輕且均勻。最後是學挖耳,一手持耳挑,一手掌內擦上粉末,虛握掌心成細洞,以耳挑慢慢推脫粉末,當練習到打開掌心時留下干淨均勻的痕跡即可。昔年沒有吹風機的時代,我也得學習持小毛巾的兩端,不斷旋轉的打動頭髮,很快就把洗好的頭髮打干了。”
對現代人來說,當學徒沒工資,還得簽合同,學習方法竟然是那麼的傳統原始,諸如以雍菜、膝蓋等來練習。然而傳統的拜師學藝告訴我們必須講信用。而且傳統的挖耳是有真功夫,絕對可以信賴。現代學習理髮都上學院去,新一代的理髮師已經不懂得挖耳了。傳統理髮業走向夕陽,已經沒人興趣學習,這一代理髮師已經是末代傳統理髮師!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0年11月2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