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麵龜-橢圓與細腰形的枕頭龜


 麵龜,福建人的一種糕粿,用於祭祀也可食用。成分是麵粉混合酵母、食油、白糖等,經過發酵後蒸熟。形狀有兩大類,一是有頭尾及四肢的龜形狀,一是橢圓或細腰(葫蘆腰)的造型。前者用於祭祀神明,後者較為廣泛,除了用於祭祀神明外,也可祭祀祖先及孤魂等。

龜造型的麵龜,也叫“壽龜”、“四跤(腳)龜”。至於橢圓及細腰形的麵龜,一般上叫做“枕頭龜”,蓋因形狀宛如睡覺時枕在頭下的枕頭。無論是壽龜還是枕頭龜,統稱“麵龜”。橢圓形枕麵龜盛行於檳城與吉打一帶,而細腰形麵龜則遍布於霹靂太平、巴生及柔佛一帶(柔佛愈來愈少見麵龜)。本篇不談壽龜,僅談枕頭龜。


眾所周知,龜的形狀是橢圓形,市場上售賣的紅龜粿,龜形模印做出來的紅龜粿大部分是橢圓形狀的。現實中是否有細腰(葫蘆腰)的烏龜 

現實中的確有葫蘆腰烏龜,網上打上葫蘆腰龜就可看到。網上資料說,葫蘆腰屬於畸形龜,也有人為的模具塑造,從小將腰部勒住阻止發育。至於其他因素如家養的溫室龜過多餵食,缺乏運動,也會導致葫蘆腰。

無獨有偶,台灣也有這兩種造型即橢圓形與細腰形的枕頭龜。當地叫做紅龜、紅圓(圓形)麵龜、雙連龜(細腰形),均有餡料如花生、綠豆等。而我國馬來西亞的麵龜是無餡的。由於台灣將麵龜稱為紅龜紅圓,這就與糯米做的蕉葉墊底的紅龜紅圓混淆不清。而我國不會出現此問題,因為兩者名稱涇渭分明。麵龜指麵粉做的,以手捏出形狀,無餡;紅龜是糯米做的,以龜形模印打印出,有餡。



上文提到龜的自然形狀乃橢圓形,麵龜做成橢圓形可以接受,為何會有奇怪的細腰形呢?這個問題可以在閩南的紅龜(糯米做的,有餡)找到答案。大家所熟悉的紅龜模印是橢圓形,但是,在福建閩南泉州曾見過木雕的細腰形紅龜模印,甚至在台灣一家博物館也見過這種模印,可見細腰紅龜在中國閩南台灣是有的,只不過不是常見之物,可是細腰紅龜不曾出現在馬來西亞市場上。

相信是在木雕的橢圓及細腰形紅龜的影響下,麵龜也出現了橢圓形與細腰形這兩種常見造型。


麵龜盛行於北馬,尤其檳城一帶,其上會有“牽字”藝術,即以麵粉摻水及顏色混合搓揉的麵糰,再以手牽動出各種花草動物或吉祥文字。舉凡神廟慶祝神誕,就會出現麵龜(壽龜與枕頭龜),並裝飾美觀的牽字。至於喪禮、中元節及普通祭祀,均為枕頭龜,一般會有牽字裝飾,通常所見為平安、發財、吉祥、福壽等字。當今販商為了方便,多以文字印子塗上顏色液體,再蓋在麵龜上,省卻牽字的麻煩工作。


具有四肢頭尾的壽龜,僅為神明壽誕所用。而人的壽辰,只能採用枕頭龜。一般枕頭龜大約為五六寸(13-15公分),做生日的可大至一尺多。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4月17日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賣豬仔”與“販獀”


 近來報章新聞不停報導“賣豬仔”新聞,即一些人被拐騙到緬甸的詐騙園區裡去,被逼當騙子來詐騙人家的金錢,不依者被毆打關閉虐待等等。

賣豬仔是個貶義詞。《世界華僑華人詞典》“豬仔”條目:“又作豬崽。對契約華工的蔑稱。源出廣東方言。僅見華文文獻記載中。在西方文獻中,通稱苦力(Coolie),泛指各國契約工(包括契約華工),而豬仔則專指契約華工。一說販運豬仔的船,皆以木盆盛飯,呼搭船華工一同就食,其呼聲與呼豬相似,故名。一說契約華工像豬一樣被捆縛,強拽入船販運,或若豬仔之賤,有去無還,故名。契約勞工指通過正式辦理手續的出國工作者,不過豬仔一詞,是包括受到拐騙而被賣到國外的不幸人士。

豬仔古代特指華人契約勞工。南洋地方,受到本地話與紅毛語的影響,多數將契約勞工稱為coolie(苦力。俗寫“估俚”),估俚一詞後來演變為工人、僱工、職員、上班族、受薪人士的通稱

幾年來,將被詐騙集團所拐騙的人稱為豬仔,似乎是潮流,問題是這個詞彙畢竟不雅且含貶義。

所見的中文報章新聞,幾乎都把受拐騙者稱為“賣豬仔”,將這些受害者稱為“豬仔”。“又是豬仔誘騙案!”、“而弟弟承認當初誤信該名朋友而淪為豬仔”、“二大馬豬仔獲救“夫妻被賣豬仔”、“當地不法集團要求他倆需各找2至3名‘新豬仔’當‘替死鬼’”、“他只負責協助2名男女豬仔回國”、“緬北121豬仔獲救返馬”、“最終在緬甸園區淪為豬仔……”、“結果抵達該國後就被賣‘豬仔’”、“大膽向賣豬仔集團高層爭取一人扛兩人工的華裔好丈夫”、“情侶慘被‘賣豬仔’受困於緬甸詐騙園區年餘,逃亡期間不幸被緬甸警方扣押,還與400人與6只豬一同關押在豬圈內”。甚至有學者也把昔年南來的華人契約勞工稱為“苦力豬仔”。

新聞裡的“豬仔”,似乎只用於稱呼華人被騙者。其他民族適合用嗎?相信如果用於稱呼其他民族,倘若他們看得懂中文,可能會引起不悅或憤怒,畢竟豬仔屬於貶義詞。把受騙者稱呼作“豬”,即使是我們華族自稱也實在自我貶低。

在早期田野調查中,曾經聽過老一輩的福建人說過一個詞彙“販獀”(福建音huan sau)獀的華語音是sou,福建讀音如華語的“燒”。《漢語大字典》獀有三義。一、犬名;二、同“蒐”。打獵;三、通“搜”。關於打獵,該典引用古籍:“……《集韻·尤韻》:‘獀,春獵。’《禮記·祭義》:‘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獀狩矣。’鄭玄注;春獵為獀,冬獵為狩……”

販獀的意思相當於“販賣獵物”、“販賣人口”。販有販賣之意,獀除了指打獵,這裡可作“人”解,亦有獀尋獵物之意。

《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收錄“販獀huan-sao”:“人口販子”。《廈門方言詞典》收錄兩個詞彙。一、“販騷huan sau”:“人口販子”。二、“販騷婆huan sau po”:“牙婆,舊時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從中取利的婦女。”。兩本字典都把販獀作人口販子解。其實,我的田野調查裡,老人家說的販獀相當於人口販賣或拐賣。如“伊小漢時,互儂販獀過來番爿”(他小時候,被人販賣到南洋來)、“我的叔販獀去印尼”(我的叔父被拐賣去印尼)

販獀與賣豬仔,前者就比較雅。至於被拐騙者的豬仔,可稱為“獀仔saua(人販子的獵物)”。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4月3日